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领导重视 规范程序 优化管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上)
  • 水与书画装裱、修复、保护
  • 洛阳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经验与教训研究
  • 生物——文物 保护技术体系一个前瞻性的话题
  • 古建筑砖墙风化溃烂修缮浅谈
  • 何谓 72券楼
  • 对现代照片进行传统装裱
  • 科技领先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下)
  • 就地淹没坝库工程所涉文化遗产地保护新思路
  • 八达岭长城的保护与利用
  • 最新热门    
     
    走出县域文化遗产管理的资金困境

    >

        逐步摸清当地遗产的家底详情、全面了解本地文化遗产的现状,应当成为县域遗产管理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也是发展区域遗产事业的重要前提。但目前,相当多的县级机构尚未进行该项工作,这样导致在遗产保护的操作实践中缺乏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发展观念与思路,也就不可能制定本区域遗产事业的宏观发展战略。

        为避免盲目性,克服有害的短期行为,遗产管理部门应当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编写当地遗产现状报告书,制定长远的遗产发展战略计划和实施策略,上报当地政府、在当地媒体公示宣传。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遗产普查和长远规划两条腿走路:成立遗产调查、研究、规划、保护等课题小组,长期开展遗产调查、研究、规划等专项工作,内容应涵盖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有形的、无形的等各类文化遗产。遗产的普查可以采取有奖调查问卷和实地访问勘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当地媒体上公布的同时向各乡镇、村组发出遗产调查问卷,限期予以回收,逐项进行实地核查;所发现的遗产全部予以登记、公示,并逐级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入藏博物馆,重大发现者给予适当奖励。遗产的规划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互为补充,要与区域人文、环保、生态融为一体,应当充分显现遗产事业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的规划应分批依次进行,尽管不可能依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一步到位,但是所有的遗产起码应制作初步的文本规划,自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但应是争取当地财政支持的良好契机和开创区域遗产工作新局面的良好开端。(下图:可爱的猴头被砍很久,却依然如故)

        搭建平台 相互借鉴 多方筹集保护资金

        如何发动社会资金参与遗产保护事业,恐怕令很多县域遗产管理部门颇伤脑筋,能够开展此项工作者更是寥寥无几。实际上如果不断搭建相应的平台,并取他山之石,则大有可为。例如:借助文保单位的维修、近现代文物的征集、各级尤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完全可以搭建全民参与、交流学习的平台,特别应当走出去、请进来,与比较成功的兄弟县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谋进取。云南建水县团山历史村落今年成功申报《世界濒危遗产》正是借鉴学习了相邻剑川县的经验所致。文博系统建立的县、乡、村-文物保护网曾经一度功绩显赫,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种种原因使得这一网络日渐松散趋于废弃,至今几乎无人问津。面对新形势,恢复-网络、建立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应是可行之路,特别是佛教寺院文物建筑,往往容易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无数香客,这股力量不可小觑,只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有效组织,就能为文物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积小流以成江海正是此理。唯有扑下身子、搭建实实在在的平台,才能促进政府、部门、民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改变区域遗产事业停滞难行的被动局面。

        逐级监督 主动投入  紧紧依靠当地政府

        县域遗产管理的实践操作中,约束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省级部门既要督促县级政府对遗产保护的投入,也要监督县域遗产管理部门的业务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县级政府不仅要主动加大遗产投资力度,更要亲临一线对遗产管理部门实施严密监督;而遗产管理部门增强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监督更是明智之举。

        总之,面对有碍于县域文化遗产事业整体发展的种种困境,一个很有效的切入点就是县级政府。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有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恰在于当地政府的决策失误。但是政府在遗产事业方面的决策正误往往又与遗产管理部门自身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遗产管理者不仅要从自身多找原因,更要为当地政府的决策及时提供持续有效的服务,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乃至解决所面临的困境,最终推动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当然县级政府领导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本辖区文化遗产之保护重任并且积极采取行动也是至关重要的。

    (2006年5月26日8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