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领导重视 规范程序 优化管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保护整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上)
  • 水与书画装裱、修复、保护
  • 走出县域文化遗产管理的资金困境
  • 西部石窟保存状况及综合保护防治对策之四西部石窟保护综合防治对策
  • 法国的文化遗产日
  • 西部石窟保存状况及综合保护防治对策之三西部石窟特征分析
  • 县域文化遗产管理体制纵谈
  • 清华大学工字厅建筑群的保护
  • 芜湖的文物保护
  • 八达岭长城的保护与利用
  • 最新热门    
     
    县域文化遗产管理人才观察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尤其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博机构,需要的更是有知识、有道德、有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在我国,某些县域遗产管理部门当前呈现的则是“文化部门没文化”的现象,一方面是人员剧增、机构膨胀,另一方面却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这看似一对矛盾,实则是因果关系,因为正是低素质人员通过非正常手段的不断涌入,从而堵塞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渠道。而前者看中的只是稳定的工资收入、清静悠闲的工作环境,以及退休后的养老保障,所以基本没有事业心、没有责任感,整日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滋生事端,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

        某县文物局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个,现已增至近50人,但除了起初相继分入的两名本科毕业生外,至今再未进入一名。余者或是父子、或为父女、或是母子、或为母女、或是夫妻、或为姊妹,裙带关系千丝万缕,而文化水平真正达到高中者仅十余人,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是不少人手中竟然有该县党校的毕业证书。借此“*”,有的聘了干,有的评上了专业职称。平心而论,多数人进入该单位数年,除了工资逐年递增,文化素养、业务水平却未见长进。少数真才实干者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也是处境维艰,稍有不慎即得不到合理重用。譬如,学行政管理的去了库房、学考古的却干起了杂务。原因固然并非单一,不过无才可用或浪费人才却是事实。此外,毕业生因种种缘由不愿进入文物部门也造成了专业人才的困乏,有一位专业素养极好的本科生毕业后不去文物部门而去了公安机关,另一位则去了县政府大院,北大、复旦也有相当多学生毕业后转了行,更遑论下到基层从事文博工作了。

    &nbs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