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开凿1500多年以来,除遭受人为破坏外,在自然应力作用下,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地质病害,洞窟渗漏水就是其中的病害之一。在龙门石窟所有洞窟中,70%以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渗漏水病害。由于渗漏水病害的存在,在文物表面形成了石灰岩凝浆,掩盖了文物原貌,影响了文物价值的体现,加速了文物的风化,降低了文物的寿命。正在实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中,路洞(1787窟)作为试验洞窟之一,渗漏水治理将是下一阶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作者根据对路洞渗漏水情况的调查分析,指出路洞渗漏水原因,进一步提出治理建议。
一、路洞的地质情况
路洞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是北魏晚期开凿的一个中型洞窟。岩体完整性较差,在中厚层灰岩体中发育有3组薄层状层面裂隙密集带,每组宽度为50-120厘米。除层面裂隙外,还发育有贯穿洞窟的两条卸荷裂隙。其中靠近洞窟底部的一条编号为J1,靠近洞口的一条编号为J2。两条裂隙间距约1.5米。其他裂隙发育规模相对较小。
路洞外立壁岩体地形为较陡的斜坡,倾角在80°以上。岩体上发育有12条卸荷裂隙,贯穿路洞的J1、J2两条卸荷裂隙即是其中最大的两条,均沿立壁岩体向南向山顶延伸,属构造的卸荷裂隙。此外,大大小小的层面裂隙和构造裂隙也极为发育。
二、路洞各壁面渗漏水位置的
< 1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