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评审与咨询专家管理办法(试行)
  •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评审程序暂行规定
  • 文献复原复制的由来与发展
  • 邓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 走出名人故居开发的误区
  • 重新认识大遗址保护中的社会文化价值——汉长安城案例剖析
  • 龙门石窟路洞渗漏水成因分析
  • 关于贵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思考
  • 如何让 亮点 亮起来——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张志宏主任谈历史文物保护与管理
  •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
  • 最新热门    
     
    对落后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

    ,做到文物保护“一呼百应”,有效扭转文物部门的工作被动局面。

        二、必须加强人才建设,适应文物工作需要。
       
        文物工作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落后地区,更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落后地区文物专业人才队伍现状令人堪忧,尤其是县级文物管理所的情况,已无法适应新时期文物工作的需要,所里工作人员多则五六人,少的仅二三人,且大多数上班在议“衣鞋袜”,下班却玩“杠上花”,业务一窍不通。文物管理所作为县级文物行政部门,业务工作繁杂,文物保护、文物维修、藏品管理、考古发掘、文物征集、文物鉴定、文物宣传等各项工作都处在最前线,是搞好一个地区文物工作的前提保障,其人员安排理应绝对复合型、专业化。但因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劣势,人才难以引进,因此必须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和用人机制的创新来加强县级文物队伍建设,提高文物工作队伍综合素质;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调的运行机制,在用人、进人上采取地方政府推荐、上级部门把关的代谢机制,并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不遗余力地加强落后地区各级文物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增强各级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感、危机感和进取性,切实扭转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把落后地区文物队伍建设成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落后地区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必须合理利用文物,制止过度开发现象。
       
        现今,因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落后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已出现背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基本方针的现象,忽略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一味追求文物的经济效益,利用文物大搞开发,使许多地上文物因过度开发,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一种可创造经济效益的历史财富,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保护工作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抛弃“只讲保护,不求利用”的“老套路”,做足做活合理利用这篇文章,使之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其培植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兴文化旅游产业,这样即使文物本身固有的价值作用得到发挥,赢得了经济效益,也为文物自身的保护提供了经费来源。但在开发利用上一定要讲科学、重管理,不能盲目地为追求眼前利益而肆意开发,要努力寻找平衡点,化解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坚决制止各种对文物的掠夺式、破坏性开发,杜绝因过度开发导致文物遭受破坏的现象,以确保文物得到长期有效保护和永续合理利用,实现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必须落实“五纳入”,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落后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十分紧张,对文物事业的重视和投入自然不足,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更是捉襟见肘,致使文物保护基础设施难以跟上,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文物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政府占有主导地位,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要求社会、公民自觉履行文物保护的权力与义务。只有在加强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并结合落后地区实际,精心构架合理高效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组织带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做到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思想观念创新,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即:将文物保护“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纳入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级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积极性,发挥文物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明确文物部门的前置审批权,确保文物部门在各项建设工程中做到提前介入,使文物保护工作与落后地区的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而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