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犯罪,依法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 烟雨三峡三峡的巴文化(九)
  • 将国家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赠送给外国人的犯罪依法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 擅自将国有馆藏文物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犯罪,依法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 保存城市记忆 弘扬城市精神——访宁波市文化局局长史小华
  • 京张铁路文物遗迹的保护和利用
  • 保护流坑村的思考
  • 浅谈报警系统中的误报警问题
  • 为了京畿之地文物的有效保护——记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西安市长安区
  • 烟雨三峡远古三峡(八)
  • 最新热门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策略的再思考

       兼谈当代消费历史语境下公众历史价值观引发的保护策略偏移


        历史遗产保护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更是一下子提高了公众对历史遗产保护的关注。对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的关注和争论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对待历史遗产保护的态度往往才是决定采取何种措施的关键,而这种态度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或者说一种对历史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待历史遗产的评价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同样也会产生各自的历史价值观。

        在中国,历史话语曾经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时候历史名义的言说通常是不可违抗的,这尤其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上,而对于物质形态的历史建筑遗产,采取的往往是“革故鼎新”策略,因为国人更喜欢“新”,认为历史建筑代表的是过去,更愿意翻开历史的“新”篇章。所以,当追问古人的时候,国人并没有我们今天的保护概念,甚至完全相反,尽管我们是有着对祖先崇拜的历史。国人历来讲求“除旧布新”,所谓“保护”实质上是在行“更新”甚至破坏之实。而对传统建筑实施“破坏性保护”的做法其实相当地具有传统色彩。建筑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是一种应时的实用品。这就为国人对历史的“消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托辞,事实上许多政府部门也是这么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众和政府官员对待历史遗产不同于专家的一般态度。无疑,很难说政府、专家的价值观一定是正确的,而现实情况则是他们常常凌驾于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