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大遗址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河姆渡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探索
  • 察毫末 而集万象——从旧报纸残片谈古建筑修缮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收集
  • 浅谈日本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
  • 实地考察 标本上手 真赝对比一种全新的古瓷鉴定培训方法——首届景德镇古瓷鉴定研修班纪实
  • 文物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 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
  • 积极参与正确引导——广东东莞市茶山镇文物保护访谈
  • 南京明城墙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 传统街区保护与经济学(三)村镇街区保护与人文关怀
  • 古遗址的调查和评估
  • 最新热门    
     
    浅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社会意识

    “除旧迎新”是中国的一句新年老话,反映了万象行将更新复始时,大自然以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发展的规律。诸如“不破不立”、“拆旧筑新”之类,若美其名曰,生搬硬套在对待历史文化名城遗产的所谓“土、老、古、旧”上,就犯了盲目性,不但混淆了认识,甚至还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文革中的“不破不立”,虽祸源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变幻,已使人类文化遗产遭致厄运;而近十年来,某些地区打着经济建设的幌子,在旧城改造中搞的所谓“拆旧筑新”、“政绩工程”,又使如浙江定海古城古迹被毁、京城曹雪芹故居被拆之类的事件发生,后者却是新时期某些文化素质的低下、意识的薄弱和利欲熏心所招致的。

    面对名城古城中文化遗产的损毁流失,专家郑孝燮曾告诫说:损毁的历史文化是真正的旅游资源。近年来的旧城改造,有些被取代的不过是大屋顶的西式洋楼,而东方文化的精粹在西方却不是以两相毁誉的代价来换取的。笔者因此感到,深化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关注社会保护问题,已日益显得紧迫和重要。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感叹“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永远不变的王牌”,以道义之责挑起了抢救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古城名城是历史社会的缩影,也就决定了必须唤起全社会民众的保护意识而共同分担历史民族赋予我们的责任。

    增强社会保护意识,亟待于端正对遗产的态度。在某些人眼中,所谓“土、老、古、旧”是一种陈腐。在日益膨胀的经济社会里,他们看不到土得掉渣儿的历史民俗的潜在价值,正成为传统文化中最吸引人的实物载体,而形式上的破旧也不乏文化艺术生命力。北方有些古老的城市,胡同已被拆毁,可胡同文化却悄然在兴起,以名人居、胡同名等形式为餐馆雅间起名号,吸引了游人和食客。一个摒弃真的,一个寻求品牌,两种举止却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岂不应当引起众人深思吗?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