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广州圣心大教堂整体维修
  • 整合资源共建区域文保科技平台——湖北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 试论南水北调与文物保护
  • 龙门石窟的日常维护
  • 严重朽蚀饱水竹简的真空冷冻干燥
  • 继承与发展——博古公司攻关五年制定古建传统油饰材料企业标准
  • 湖北古民居调查迫在眉睫
  • SDK黏合剂书画装裱黏合的新材料
  • 龙门石窟洞窟漏水病害治理
  • 返本和开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念和实践
  • 最新热门    
     
    博物馆实验室的发展思路

    宫实验室、大英博物馆实验室、牛津大学实验室;三是文物科学分析研究与文物保护都有,但分组进行,如佛利尔艺术馆文保研究部、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实验室。虽然各研究机构的组织模式不尽相同,却都运行良好,研究工作的也都具有各自特色。

    再来看文物科学分析、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修复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文物科学分析研究与文物保护是密不可分的,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各种分析技术获取文物和相关环境的状况,再通过各种实验来确定症结所在,再筛选各种方法、技术和材料,最后还要确认各种性能、状况等等,科学分析技术都可能掺杂在文物保护各个过程当中。同样文物科学分析研究也可以渗透到文物修复研究的各个过程中,从被修复材料的分析到修复材料的筛选,以及修复效果的确认等等都可以充实进文物科学分析研究的内容。从这两个层面上看,文物科学分析研究只是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而已。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修复的关系则更紧密,文物修复和文物科技保护在某些时候几乎是同一件事的两个侧面,现今文物修复的基本出发点已经掺入了许多文物保护的概念。

    文物科技保护、文物科学分析研究和文物修复又是可以各自相对独立的,如文物科学分析研究的不少工作就一度被称为“科技考古”,但如果以文物保护科学的大概念来看,它们都只是这个大学科下的一些分支罢了。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外对文物的认知,被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和层面,而且是多方位、多视角的,如卢浮宫实验室的良好运作就是从科技层面对文物的另一种认知,所以我个人对“以博物馆为平台的遗产认知工程”这种提法深表赞同,并且认为这种认知应该是多层面和多视角的。

    目前有时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只要使用了某些科学分析测试,工作采用了相关的科学分析数据,就是将工作科学化,或是完成了必要的分析测试工作了。其实文物的科学分析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对精密科学仪器的良好操作和运用上,更表现在对仪器分析机理和样品整体状况的把握和掌控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物样品被送交到某些大学或研究所去分析检测,却难以获得满意测试结果的原因。目前文物科学分析则更进一步要求使用多种科学分析测试手段,有机地组合各种分析测试结果,据此来获取文物样品最实际的状况和状态,对文物分析研究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了,要求文物分析研究人员专业化。专业化发展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因素,现今文物保护工作中有关研究人员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文物保护工作一体化要求与多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矛盾,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提倡综合保护,但对研究人员的专业要求却非常细、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所以加强和深化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就一定要协调组织好研究机构内部各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

    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一体化要求与多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矛盾,还可以通过借助社会(大学和研究所)力量来进行。因为任何一个研究机构都不能包含有文物保护工作所需要的全部人才类别。所以如何协调组织好社会力量有机地加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不让合作流于形式,不让社会力量在文物研究这种特殊工作中无从下手,也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难题。对于社会研究力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依赖,但一定可以而且很多时候必须要依靠各类社会研究力量。

    综合以上几点情况,再来看博物馆实验室的建设问题,着眼点就比较清楚了:实验室的建设首先要解决所属单位的实际问题,而且要在历史、状况和未来发展的综合角度去考虑;其次是要建立组织适合于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开展和发展的运行模式;还要把握文物保护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坚实过硬的研究实力和研究工作才能保证实验室的稳步发展;最后是实验室的特色建设,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才能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工作中发挥特效。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