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之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个案分析
  • 金边壕不是长城吗?——与景爱先生商榷
  • 最新热门    
     
    虚 与“实”的辩证——浅识“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的关系

    的信息与物质的结合物,也即是“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现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探讨。

    信息与材料的辩证统一

    (可移动文物的虚与实的辩证)

    陶器、青铜器、塑像、壁画等可移动文物每一件都蕴含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这是它们之所以有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文物只能算是一种物质材料。比如一件彩陶,它的花纹、形制、年代、产地、工艺……等都是信息,如果除去所有这些信息彩陶将只是一堆陶土。同时,文物的信息也不能离开文物而独存,离开文物其信息将无处依着。虽然可以用图像、文字等方式记录文物信息,但那不过是原来信息的部分外化,远不及文物自身信息的完整性、原真性。而且,文物的信息也不能一次被人完全“解读”,只有文物实体存在才能使人们不断去“解读”和“发掘”其信息。所以就可移动文物而言,材料和信息不可分,文物正是由于其制造者把其所处年代的“无形”的社会文化信息内化在某种“有形”的材料上,这种材料才变为了当时的物品和如今的文物。同时文物自产生之日起也就被它的使用者、接触者及社会历史环境通过影响其材料而不断地增加着信息,直到它离开人类社会重归于自然。文物本身就是“无形”的信息与“有形”的材料的辩证统一,也即是“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有形”与“无形”的完美结合

    (不可移动文物里的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对于古建筑、古遗址或者一片历史文化街区来说其“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又有所递进。

    古建筑、古遗址有着更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像磁场环绕磁铁一样遍布古建筑、古遗址的内外,身处其中时时都能感受到这种“磁场”对我们的感染与震撼。古建筑每一个建筑构件都含有一定的文化信息量,但是一座古建筑所含的信息量远大于其每一个构件信息量的简单相加。比如古建筑的砖,单个时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尺寸、材料成分等,但一大堆这样的砖却可以砌成墙、须弥座、起拱券,甚至叠涩出各种图案。依此类推,一组古建筑群或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所传递给我们的历史文化信息又远大于单个的古建筑。这正如在生物学里单个的DNA分子虽然含有生命的信息但却不是生命,只有千万个DNA组成的细胞和亿万个细胞有机组成的生物,才可以称为生命。所以,随着古建筑、古遗址规模的扩大其历史文化信息含量会成倍增长,而且越来越能够反映一种或几种“无形”文化遗产,尽管这些遗产往往已经逝去成为历史。对于古建筑集合体的某些历史文化街区来说,我们今天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就隐没其中。比如关于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技术,基于传统生活空间庆典、仪式、民间习俗,这些往往都存在于古建筑群中与建筑一起形成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概念,而且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也只有放在这样空间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同时,我们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也往往只有处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保存,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在这种情况下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虚实相生”的辩证统一。

    “无形”遗产保护的突显

    (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对“无形”遗产来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近几年才提出的,其诸多方面似乎还没有完全明晰,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形”遗产虽然是无形的、“虚化”的却总是要依托一定的物质形式的“实”来展示。比如,即使是口头作品也需要由人这个物质载体来说。另外,可能就是因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导致了文化在空间发展上的强烈不均衡性和历史反差,一些“无形”文化珍宝有飞速丧失的危险,才使我们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对其保护的重要性。这大概也可算做一种“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再现吧。所谓“无形”遗产或许就是历史“无形”文化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有着较强历史特点,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吧。若是如此,对无形遗产的保护就是要在现实中保存历史遗留下来的“活”文物,也就是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历史为“虚”,现实为“实”,这仍然是“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

    以“虚实相生”的观念来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

    上述三层辩证关系反映了“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或者说文化遗产的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的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实的“虚实相生”的辩证统一,反映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承托、递进演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形”遗产的特点是它的时间性,即它们往往在历史长河里存在了较长的时间。“无形”遗产的特点是它的空间性,即它们往往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才得以展示。时间是“虚”的,空间是“实”的,“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也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而辩证统一起来。

    从这种“虚实相生”的辩证观点来看,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从历史宏观上推动“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在历史时空里的相互承托与递进演变。简言之,对于“有形”文化遗产要以保存其物质材料为基点,进而从“虚”的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取和存留其所拥有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量化、序列化形成历史“无形”文化信息库,并把这些信息与现实文化有机的联系起来与其文物实物一起传向未来。使有形文化遗产在将来仍被人们完整的认识、理解、利用。对于“无形”遗产除了保存其现有形式,更要注重将其所有信息凝固在实物上和培养传递它的载体,扩大其在现实空间上的真实总量。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令人眼花缭乱,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更令人震惊。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飞速变化更加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们只有从更本质的层面上去认识理解全部文化遗产,在更深入而宏大的体系上把它们联系起来,把遗产保护与整个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得以找到更本源的理论认识、更长远的战略规划、更有效的保护方法。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人类文明离开地球移往外星系,整个地球都应该变成一个博物馆,一个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美好的博物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