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齐长城是为防止盐走私而修筑的吗?
  • 唐代三彩骆驼修复与保护联想
  • 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 准确定位 科学发展——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室的发展与探索之路
  • 对江苏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的思考
  • 对此类行为都该说不
  • 长城定义的思考
  • 柳孜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构想
  • 世界遗产保护与思想教育清东陵的实践
  • 五台山申报世遗应重在规划与保护
  • 喜新厌旧要不得
  • 最新热门    
     
    汉朝经锦可不用提花装置制织

    交织纬与经线作4/4四重交织,一根表经须遮盖三根里经。暗夹纬与经线无交织,只有当表经提升时,它才从梭口穿过,隐藏在上片表经下面,以阻挡上片表经与下片里经的混合。故形成的表里组织分别为3/1和1/3斜纹,背面组织为4/4重经平纹。

    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制定了一条比较详细的研究方案,大致包括点意匠、编制穿花程序、制作综框、打造织机、打综、制订织造规格(包括经纬加工的十几道工序)、穿花、查错、试织等几个方面,本文就其主要工艺程序予以叙述。

    点意匠

    绘制意匠是整个工艺中的第一道工序。意匠纸设计为纬向大格6.5格,小格为6.5×8格,代表一个完整花循环的纬线根数。纵向大格为222格,小格为222×8格,每一小格代表四根经线。依放大照片逐点绘入意匠。意匠绘制时采取精确的方法,即 “数点法”。从文物的最左边开始,直接将一根根丝、一个个组织点数出来,然后涂到意匠上去,而不是用现代的办法把纹样放大到意匠上再点绘。如此保证了复制品与文物的花纹图案及地组织不差丝毫。在编制花综程序时,按照意匠依经线起花的规律顺序,从第52横格向第一横格分色读写,一竖格要分四次读写。整幅意匠需读写7000多次。

    制作综框

    综框是织机的关键,而做综片又是综框核心。综片材质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材质选择不当,所有工作将会前功尽弃。起初,我们选择的材料是黄榉木,该木质较硬。打好十几片综放置一个礼拜后,发现全部扭曲变形。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有二:1材质虽有硬度,但韧性不足,1800根通丝绷在框架上,其张力使木材产生的内部扭曲应力不可回转。(2)当时雨水充沛,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通丝线受潮由于外力而伸长。当相对湿度稍微降低时,绷在综框上的线就会收缩使张力加大。另外,因为是手工操作,手势松紧不一也造成框架两端的张力不同,导致框架因张力的加大而变形。在吸取失败的教训后,我们选取冬竹为材料,重新做框架。竹坚而韧,但易弯曲,由蔑青向蔑黄弯曲。遂请木匠将竹刨薄,然后用专用胶将两片竹相向胶合,篾黄朝内,蔑青向外,如此两片由篾青产生的向心力相互抵消,使胶合的竹片保持了直平。打综时,为了避免通丝线受潮引起伸长或缩短,我们在综框下围放置一薄木,通丝线打好后,将薄木抽出,为通丝的收缩预留了一定的空间,极大地减少了其缩短时产生的张力。

    打综

    打综是很头痛的事。由于经密过大,综线幅宽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太宽不利于织造,太窄综线排列不下。一根根紧挨着打,结果每厘米只能排列20余根综线。照此计算,1820余根综线需要93厘米的宽度,大大超过了设计尺寸。经过反复试打,我们琢磨出上半综采用“把打法”、下半综采用“圈套法”。“把打法”即将数根综线并在一起打一个半结,每厘米可打30多根综线。“圈套法”即将打好的上半综分成单根上下绞,照绞路,将综线从上半综的环里穿过直接套在综框的下框架上毋须打结,如此反复延续下一根,直至下半综打好。由于下半综的综线没有打结易产生左右滑移或上下伸长缩短。如果把上半综的绞线下移至下半综的底部,就能牢牢地固定住下综线,有效地防止了其左右滑移;然后在综框底部框架综线经过处,将双面胶贴在上面,再用线绳紧紧扎牢,又控制了综线的上下伸长。

    穿花

    穿经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为便于查错,把整幅综线分成20余份,每份含有90根综线。当90组(360根)经丝通过90根综线环时,查一次错。如果每片综框穿过的经线超过每份90根综环时定为多穿,可能有经线多穿或可能有空综漏掉;如果90根综线还有多余的未穿完,则表示漏穿,即应过综眼的经线未穿。凡是遇到情况异常的综框,就将多穿或漏穿数记在综框上,以便进行每片核查。一组组经线数过去,从而确定多穿、漏穿、还是空综。另外还要查通道,经丝之间是否走错路。若有遗漏的,就留在以后试织时通过绸面再查。每天穿经完毕,要及时核对所报的数据是否与穿经的总组数、穿筘数、穿综数一一对应,直到确认为止。穿经最长一根连穿27综环,在提花时此经要连提27次。

    在研制过程中,虽然我们走了许多弯路,经历了许多失败,但最终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数据,从复制出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来看,我们采取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较完整地恢复了汉朝经锦的提花工艺技术,无疑对汉朝文物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