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汉朝经锦可不用提花装置制织
  • 开展学术研究有助于保护遗产
  • 广裕祠修复过程——真实性原则的一次实践
  • 对江苏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的思考
  • 对此类行为都该说不
  • 长城定义的思考
  • 柳孜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构想
  • 世界遗产保护与思想教育清东陵的实践
  • 五台山申报世遗应重在规划与保护
  • 喜新厌旧要不得
  • 最新热门    
     
    再说金边壕不是长城

    执都反对开边壕之举。当时主持军务的完颜襄力排众议,修建了从临潢路到西北路、西南路的边壕。

    金朝灭亡以后,金代的边壕由于失去了管理, 很快就被流沙堙埋,只有边壕两侧的土棱尚隐约可见,有如长城残迹。于是当地居民将它称作长城、乌尔科或边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金界壕考》,明确指出:“金世初无长城之称也,其见于史者,曰边堡曰界壕。界壕者,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将边壕称作长城、边墙,始于元代,王国维有详细考证。

    将边壕称作长城、乌尔称、边壕,最初只是民间的称呼。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一些人对历史文献失察,认为边壕一开始就称之为长城,显然是错误的。科学研究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岂能轻信民间说法?失之慎矣。

    三、壕壁不是长城

    挖掘壕沟时,必将所取之土堆积在壕沟的两侧。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废土的去处,又加深了壕沟的深度,可谓一举两得。这种堆积在壕沟两侧之土,考古学界给以专门的术语,叫作壕壁。壁即墙壁,壕沟两侧高耸,有如墙壁,故而称之为壕壁。这种命名既科学又贴切,故为考古界所采用。

    后世将边壕称作长城,其实就是对壕壁而言。不过壕壁和长城的墙体在做法上完全不同。长城的墙体如以土或土石为原料,必须夯筑,因为只有夯筑才能保证墙体有一定的高度,而且十分坚实,可以防止敌人破坏。边壕的壕壁则不同,它不是夯筑的,而是随便堆放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暴露在地表上的壕壁,经不起风雨的侵蚀,都变得十分低矮。只有在个别背风的地方,或有洪水从壕沟流过的地方,壕壁才显得格外高大。

    在多沙少土的地区,也可以夯筑高墙。在疏勒河沿岸的汉长城墙体是以红柳、芦苇夹砂石夯筑,所见甚多,至今仍可以看到。这种作法相当艰巨,费时费力。金代是以壕沟作为御敌的主体,地表以上的壕壁只起辅助作用,因而勿需夯筑。

    将壕壁称作长城,实是对边壕的一种误解。民间如何称呼那是无所谓的,不过作为科研人员却应当仔细、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金代边壕没有烽燧

    许多人对边壕作过实地考察。1939-1944年,李文信先后三次考察赤峰北部边壕,撰有《临潢路界壕边堡址》。1959年,孙秀仁等人实地考察了黑龙江西部边壕,撰有《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1974-1980年,我两次实地考察呼伦贝尔边壕,撰文发表于《历史地理》、《社会科学战线》、《博物馆研究》。此后,还有些人做过调查。通过这些实地考察,对边壕的结构、布局有了清楚了解。

    在边壕内侧,都修建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城堡,这是驻兵的地方。赤峰北、黑龙江西、呼伦贝尔边壕都是如此,无一例外。不过赤峰北的边壕,结构稍微复杂一些,在重要地方设有马面、瓮门,以加强防守。然而在边壕的内外两侧,都没有发现烽燧。现在有人提出边壕线上有烽侯,这倒是令人关心的重大发现。但不知这烽侯在何处?最好能作出详细说明,以便于开阔人们的眼界。

    金边壕有些段落与前代长城相近,例如在武川县境内既有秦、汉长城,又有金代边壕,彼此相距不远。秦、汉长城多有烽燧,我怀疑是否有人将前代的烽燧误作金代的烽燧了?最好不要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用烽燧来论证边壕即长城,需要多加小心为妙。搞不好,即会差之丝毫而谬之千里了。

    关于边壕的考察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期间发表了许多考察报告和文章,有关边壕的问题,可以说基本上都解决了。经过半个多世纪众多人的共同努力,边壕不是长城已经取得了共识。《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都有关于边壕的条目,说得非常明确。这两种书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具有权威性,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研究金代边壕的人,不妨找来看一看,或许能从中会受到启发和收益。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