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汉朝经锦可不用提花装置制织
  • 开展学术研究有助于保护遗产
  • 广裕祠修复过程——真实性原则的一次实践
  • 再说金边壕不是长城
  • 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研究及个案分析 世界遗产论坛——中国明清皇家陵寝学术研讨会 综述之二
  • 长城定义的思考
  • 柳孜码头遗址保护与展示构想
  • 世界遗产保护与思想教育清东陵的实践
  • 五台山申报世遗应重在规划与保护
  • 喜新厌旧要不得
  • 最新热门    
     
    建立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心实验室的思考

    子举不胜举,一句话,我们缺少自己行业权威的中心实验室。在文物分析研究和保护理论研究这个领域我们已落后西方先进国家几十年,当法国卢浮宫保护中心实验室拥有加速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仪(PIXE),扫描电镜(SEM)已换了第二代,我们是否还为需不需要买一台电镜而争论不休吗?我们应该也必须迎头赶上。固然,现代的分析仪器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相对比较昂贵,但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物大国,任何有远见卓识的人都会看到,相对于文物的价值,这是回报远大于投入,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投资。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实验室?一个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心的实验室?仅有感性的认识是不够的,我们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一、作为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心的实验室是中国文保界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保护实验室虽然仪器设备不多,但已是北京地区发展最好的保护实验室之一,曾得到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地区文保研讨会各国专家的好评。到博物馆参观的国外文博界同行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大多都要求参观保护实验室。到目前为止,法国卢浮宫实验室主任、大英博物馆东方艺术部主任、国际文保中心主席(ICCROM)等来自世界各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实验室参观和座谈过。在九十年代末,作为合作交流项目,加拿大一名文保博士和一名硕士在博物馆的实验室、修复室学习三个月。一名台湾学生学习了两个月,一名韩国学者在书画修复室学习了两年多。因此在国家博物馆中建立一个能够代表国家文保发展水平,并逐步具有这样的实力的保护中心是我们在规划中必有的战略眼界。

    第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国家博物馆就曾多次派实验室保护专家出国学习、考察和参加国际文物保护研讨会,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建立现代化的保护实验室是文物保护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基础,是国际文物保护领域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由之路。现代的科学仪器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揭示文物的内涵,揭示文物表面现象下的实质和变化规律,研究文物病变的机理,研究保护材料的作用过程,提供文物进行保护保存的条件和修复处理的依据,我们如果还是故步自封,还像过去的几千年,以经验作为研究的主导,研究只停留在技术和定性的层次水平,那么只能与国际文保大家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跨文、理、工等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文物的病害机理,研究文物保护的材料、方法、技术等均同各门基础理论科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科学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在讨论河北沧州铁狮子表面封护材料时,研究航天材料的专家对于保护文物涂层的特殊要求也一筹莫展,因为保护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有自己的原则。国外各大保护中心研究机构的建立,几十年来,正在逐步形成文物保护的研究体系和理论,甚至设计出许多专适用于文物保护研究的分析检测仪器。像日本特制的大样品室和便携式能谱仪,法国J.Y公司的激光拉曼分析仪、希腊红外艺术品分析仪等。中国的文物广而博,材质和工艺上许多是我们独有,包括传统的文物修复、装裱技术等,我们在接受和汲取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同时必须要针对我们的文物特点和技术特长,建立自己的文物保护研究理论体系,这没有几个自己行业的研究中心是不可能办到的。

    第四、尽管是国家博物馆,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费是有限的。中国文物可以说包罗万象,我们在保护中心实验室的建立,仪器设备的购置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有限的资金,我们的投入主要考虑下面几方面的因素:1、紧紧围绕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金属陶瓷分析、保护研究领域;2、适于文物无损、微量和机理研究的微区检测分析技术,如金相、偏光、视频显微镜、显微激光拉曼、微区衍射,扫描X光分析、便携X光探伤仪等;3、仪器相互印证与补充,如成分分析有无损的能谱和微量的ICP,结构分析有衍射仪、激光拉曼和红外等;4、材料性能的实验研究,如万能实验机、盐雾箱、温湿度箱、老化箱等;5、一定的领先和超前意识,如在文博界引进第一台激光拉曼、第一台带波谱的电镜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能服务于同行业。目前全国到我们实验室进行过分析检测的单位就有几十家,如在北京的就有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研究所、首都博物馆、友谊博物馆、钱币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

    第五,从更长远的考虑,建立现代化保护中心实验室是促进人才引进良性循环的基础。文物保护是一项造福子孙的神圣事业,但博物馆系统普遍工资水平低,如果再没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引进人才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文物保护事业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条件的改进,有志于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人才会不断涌现。

    第六、博物馆中建立保护中心实验室在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 —— 一些人认为,目前许多大学和研究所都有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保护中心是否还有必要购置分析检测设备?

    实际上上面已经提到了,保护中心购置仪器第一是提高文物保护处理、修复的科学性,博物馆大量的文物不可能都送出去分析检测,而且送样分析也常常难以令人满意。然而更为重要的购置仪器是使某些保护理论研究,无论是研究文物病变机理、过程、产物、结构、缓蚀机理、作用过程、保护材料性能等等成为可能和能够深入,并能逐渐形成研究理论体系。作为国家博物馆,由于我们的地位这种需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购置的设备已解决了文物、考古、文物鉴定和文物保护中许多疑难问题,并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物考古的样品多为复杂的未知混合物,没有一定文物方面的知识,要想得到正确的结果很难。我们曾为某些样品的分析专门请教一些几十年进行这方面分析的专家,他们也常对于我们文物的复杂的情况束手无策,有很多情况下,只有我们自己去大量、反复做才能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所发现。国外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称之为保护科学家(conservation scientist),他们是有别于保护专家(conservator)和修复专家(restorer)的。这支队伍在世界各大保护中心也在日益增大。在中国,在大学和研究所也有长期和文博界保护专家合作的专家和教授,这在今后仍然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特别是近期针对中小博物馆,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第一,这不是大学或研究所他们的研究主项,他们一般也欠缺一些关于文物方面的知识,另外作为课题研究,他们一般也不会去系统考虑和研究建立文物保护研究理论体系。

    误区之二——另一种错误的认识是既然分析检测如此的重要,那么是否各个博物馆都应大量购置分析检测设备?

    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分析检测设备不仅是购置费比较高,而且购后的维护费用也较大,目前,对于中小博物馆、考古所等应更多的依靠区域的保护中心这样也使这些保护中心真正起到中心的作用,另外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正如博物馆的展览一样,一个保护实验室最重要是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作为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相对要较为全面一点,但是我们也非常注重自己的特长领域仪器的配套。目前,作为地方博物馆应更向专业性保护处理技术和环境控制方向发展,应更注重保护应用设备,保护好文物是保护研究的最终目的,另外各个博物馆一定要尽量避免分析设备的重复性购置,特别是在同一区域内。当然,在中国建立几个大的现代化区域性保护研究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际上流行“预防性保护”的思潮,是否还需要对文物进行主动性保护处理,继而是否有必要购置大量设备进行分析研究?

    预防性文物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罗马的国际会上提出的,但当时主要是指对博物馆环境温湿度的控制。到了70年代,国际文物保护研究与培训中心(ICCROM)在11个国家的26个博物馆推广预防性保护的理念,90年代更把理论细化到7个方面的指标。但是文物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它的展示和使用,它不是放置在保管库房一成不变的,因此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主动性保护处理就在所难免。目前西方国家对文物处理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实际上是对文物本身、保存状态和保护材料研究提出了更高科学性的要求,也就是对文物的分析检测、环境因素、病变机理和保护材料性能的检测更要用更加精确可靠的定量的数据来说明。

    总之,提高文物保护研究和保护处理的科学性,逐步建立文物保护研究科学理论,是国际文物保护界发展的大趋势,建立现代化的保护中心实验室是保证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基础,在中国应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区域性、专业性中心带动全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最后想说明一下,作为一种思考,主要是想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共同讨论和关心今后文博系统中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立和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