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汉朝经锦可不用提花装置制织
  • 开展学术研究有助于保护遗产
  • 广裕祠修复过程——真实性原则的一次实践
  • 再说金边壕不是长城
  • 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研究及个案分析 世界遗产论坛——中国明清皇家陵寝学术研讨会 综述之二
  • 建立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心实验室的思考
  • 西仓古桥
  • 世界遗产保护与思想教育清东陵的实践
  • 五台山申报世遗应重在规划与保护
  • 喜新厌旧要不得
  • 最新热门    
     
    熨与熨斗

    汉时已通写的尉字,早期写成。熨,则是后来的俗字,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尉”仍收火部。尉,原意是用手从上按下也,加火,表示加热按下。人们初起用石块、陶片或铜铁块之类,在火上烤热后,按压在物件上使之平贴。随后才以铜、铁制成斗形,斗中贮炭生火,称作熨斗。

    不过,熨斗的底,据出土的实物观察,是由圜底渐至平底。大约在西汉中期以前,熨斗为圜底,与当时使用的铫器相似。铫是一种有柄有流的小型烹煮器。1981年发掘的陕西兴平茂陵附近1号无名冢,是西汉中期的墓葬,在它的从葬坑内出土一件熨斗,底呈弧形,这件器物以其形自铭为“熨铫”。中期以后,熨斗一般制成圆体,平底,口缘较宽(防止火烬外落),柄有长有短。如湖南长沙杨家岭1号西汉晚期墓和安徽寿县茶庵1号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熨斗,已都是平底的了。这种形式一直沿用至现代。

    早期的熨斗,素面无纹饰。东汉时期,熨斗制作已很讲究,有的柄端做成龙头,有的熨斗配以支架。晋《东宫旧事》记:皇太子纳妃,有金涂熨斗三枚。梁简文帝《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诗》有“熨斗金涂色,簪管白牙缠”句。宫中用具,显得精致华丽。

    熨斗熨衣,一般有两种要求:一是不应有皱褶的地方,要熨平贴;另一种是应有明显褶纹的地方,要把褶纹熨得挺贴。梁简文帝的《采桑》诗收在《乐府诗集》,有“熨斗成褫”句,而在《文苑英华》中则为“熨斗成裙”。前者,是去掉衣褶痕迹;后者,是要熨出裙褶。一字之差,各有偏重,这样的差异,似少见;能把熨衣的两种要求都提出来的,也不多见。

    君王之服是御衣,天天要熨。王建的《宫词》中有所描绘:“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龙里火霏霏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