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汉朝经锦可不用提花装置制织
  • 开展学术研究有助于保护遗产
  • 广裕祠修复过程——真实性原则的一次实践
  • 再说金边壕不是长城
  • 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研究及个案分析 世界遗产论坛——中国明清皇家陵寝学术研讨会 综述之二
  • 建立国家博物馆保护中心实验室的思考
  • 西仓古桥
  • 熨与熨斗
  • 五体投地拜先祖
  • 因地制宜 在 亮点上做文章 ——吉水县文物保护工作纪实
  • 最新热门    
     
    如何认识长城?——关于《走出长城的误区》的几点不同意见

    /p>

    景爱同志在文章中说:“在《金史》中明确地称之为壕、壕堑。在壕堑附近筑有城堡以屯军,由壕堑和城堡组成完整的边防体系。由于壕堑、城堡多在北方边远地区,故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界壕、边堡。”

    这种提法不够准确。界壕既是 “完整的边防体系”,这正是长城的功能和性质,因其“多在北方边远地区”,就说它不是长城,于理说不通。并且是不是长城,也不能仅根据当时叫什么名字来定,我国从长城出现以来,在很多时候就没叫“长城”,而是叫其他别的名称,可是却从来没有人否认其为长城。《史记·蒙恬传》说:“城堑万余里”,蒙恬称他所筑的长城为“城堑”,长城构筑早已有挖沟叠壕的做法。汉代长城,《后汉书·乌桓传》说:“秦筑长城,汉起塞垣”,不能因是“塞垣”而不承认它是长城。还有将长城叫做“长堑”的,《北史·契丹传》说:文帝“西趣长堑”,“长堑”就是深沟,郦道元在《水经注·鲍丘水注》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这是北魏孝文帝掘沟叠壕所筑的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蒙恬所筑长城,李文信先生在《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中对此认为:“秦蒙恬筑长城也是‘边山险,堑溪谷’,可知堑也是长城结构的一体。”这确是真知灼见!至于明代,从未叫过“长城”, 一般称“边墙”。明代长城还有其他名称,如《明史·兵志》称:“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是明长城又称为“夹道”;《明史·余子俊传》载:“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是长城又称“墙堑”,都是外沟内墙壕结构。由此可见,不在于其叫什么名称,而是应该看其功能是什么,如果它是战争上的防御工程,不管它是叫塞垣、长堑,还是称界壕、夹道,只要它性质相同,就都应是长城。因此,金代的“界壕”就是长城,不能只看其所处地域是否偏北和当时叫什么名称从而就不承认它是长城! 三、长城并不都是地面上筑高墙

    景爱同志在文章中说:“长城与边壕在构造上是不同的,长城是在地面上修筑的高墙,或以土筑,或以石砌,以墙体阻挡骑兵前进;边墙是在地下挖掘的深沟,以壕堑阻止骑兵逾越。”

    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我国古代的长城,在很多时候就是挖掘深沟,是以壕堑的形式进行构筑的。蒙恬 “边山险,堑溪谷”,就是沟壕结构。我在多年的长城调查中,看到很多这种情况。燕、秦、汉长城,在今河北省承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辽宁省朝阳和阜新等地都有发现,有的地段是石砌城墙,但很多地段则为土筑,就是外侧挖沟而内侧叠土筑壕的;已发现有南、北两道,我们称为“内线长城”与“外线长城”,后者也是秦、汉所沿用的长城。土筑长城有的保存较好,如属于燕的“内线长城”在建平县北境遗址,墙体仍隆起地面很高,在其北侧则是深沟,明显看出是外侧挖沟取土,内侧叠筑墙壕;在北票、阜新、彰武等县的长城,多见这种情况。有的保存状况不好,地面已不见遗迹,“内线长城”在北票北沟屯、阜新嘎岔沟等地,属于燕、秦、汉的“外线长城”在阜新牛西洼、于寺等地,俱已坍平,地表不见隆起,但在地面上可见到一条“黑土线”,这是筑长城采用外沟内壕方法,城墙逐渐颓坍,深沟也为淤土填平所留的遗迹,沟内由于雨水所带进来的大量腐殖土,反映在地面上,就成了“黑土线”。有两道与三道并行的,说明有主墙壕与副墙壕。这些经调查所发现的遗迹,已被学术界确认为燕、秦、汉长城,由此可知其构筑方法和金界壕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不能机械地理解,凡是长城就必须是地上筑墙,实际在很多时候长城是挖土筑壕的,如此不仅省时和减少修筑的难度,而且在实效上等于加高城墙,增强了防守能力。金代“界壕”的构筑,正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修筑长城所常用的方法,因此它是长城。

    四、辽代未修“边壕”,明代也没筑“柳条边”

    景爱同志在文章中说:“如果把古代的壕堑算作长城,那么,明代和清代的柳条边算不算长城呢?柳条边也是在地下挖掘的深沟,壕上植柳以保护壕堑,其构造与辽金边壕相同,实际上是辽金边壕的延续。既然辽金边壕可以叫做长城,明、清柳条边不也可以叫做长城吗?”在这段叙述里,不仅把概念弄混了,而且也把一些基本事实弄混了。

    首先,辽代没有修筑边壕。根据文献,未见辽代修筑边壕的记载。是景爱同志把它弄混了。辽代确曾修筑过长城,《辽史》明确说:太祖时“筑长城于镇东海口”,如果说辽代所筑长城也叫边壕,那就没有历史根据了。

    其次,明代也没有修筑柳条边。明代修筑的是长城,这是人所尽知的。但明代长城一般称为“边墙”,因此有明一代文献多用此词记录。作为明代北边防御的“九边”之首的辽东镇,其长城称为“辽东边墙”,已习见于既往的各种文献,但却没有说它是“柳条边”的。满族入主中原建立全国政权后,为保护其“龙兴之地”,禁止外族人到他们“老家”那里去挖参和樵采,以免破坏其“王气”,于是修筑了“柳条边”。柳条边虽也挖土叠壕,但其功用和性质,与长城阻止敌方进攻的防守不同,柳条边上设有“边门”,仅是为控制往来行人,沿线没有军事城堡,也不驻防守军队,因此,它不是长城。柳条边有“老边”与“新边”之分,对处在盛京范围的柳条边,也曾称为“盛京边墙”。后来有些研究者不察,没有区别属于明代长城而习称的“辽东边墙”与属于清代柳条边而别称的“盛京边墙”,把二者给弄混了,甚至过去出版大部头的专业“辞典”也出现这种问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景爱同志认为明代筑有“柳条边”,这恐怕是误解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