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的电影大家也许看过,也许您还会从红红的高粱酒中回忆起酿造它那一片片茂密的红高粱。但您一定不会想到红高粱与一位民间艺术家的故事吧。不久前,一位民俗专家打电话到北京民俗博物馆,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民间艺术家徐艳丰和他的高粱秆扎刻艺术。
北京民俗博物馆不仅担负着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担负着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2003年6月25日,民俗馆业务人员一行六人及两位专家,驱车前往百余公里外的河北省永清县刘街乡南大王庄徐艳丰家去采访。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出来迎接我们的正是徐艳丰和他的家人。从外表看,由于病痛的折磨,徐艳丰与报上刊登的照片相比苍老得许多。屋里摆放着徐艳丰多年来用高粱秆扎成的工艺品,房梁上挂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走马灯,桌子上摆放着2008年献给奥运会的扎刻仿古模型“天安门城楼”,但是这幅作品还没有完成他就病倒了。
徐艳丰今年50岁,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除了认识自己的名字之外,斗大的字不识一个。那么,什么使他产生了创作灵感,用高粱秆创作出各式宫殿的呢?这还要从徐艳丰小的时候说起。徐艳丰11岁的时候,喜欢用高粱秆编扎鸟笼、蝈蝈笼等小物件,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梦想。14岁时,摸索仿制中国古建筑。最初从四个角到六个角,再到八个角,觉得还不够完美和新颖,又经过个人的艺术构思,延伸到中国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式的创作。如何巧妙地将每一个部件联系在一起的呢?它是采用六根结秆相咬合的特点,不用一根钉子和一滴沾胶,在中国建筑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