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关于《何止 唐伯虎故居 蒙羞》一文的反馈意见
  • 韩国国立文化遗产大学简介
  • 最难的不是具体操作——跟安格丽卡·斯丽乌卡学纺织品保护
  • 惧怕‘重视’
  • 从遗产性质看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恰当性问题
  • 万里长城保护的问题和思考
  • 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和个人(包括文物所有者)在保护文物方面有哪些义务?
  • 五十小时擒贼记
  • 云笼巫山
  • 加强文博科研规划和管理
  • 最新热门    
     
    找寻记忆 守护历史——胡里山炮台文物保护侧记

    十年,开辟成文物景点十几年,每年有七、八十万中外游客,有赫赫有名的克虏伯巨炮的古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古炮台和巨炮的历史档案却完全失去了记忆。知道大炮是晚清从德国克虏伯进口的,知道1937年9月3日大炮曾打过日军军舰,仅此而已,更多的则茫然无知,这怎么能发掘出文物的内涵,保护好文物,发挥它潜在的巨大价值呢?每年的九月三日应该是胡里山炮台一个辉煌的日子,应该有很多故事,但很多年里,炮台的人在这一天却很沉闷,因为历史的本来面目都被湮没在迷雾中了。

    胡里山炮台人的心愿有两条:一是能让古炮进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二是能让炮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

    那尊28生(即内径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是胡里山的“亮点”,参观的各国驻华大使、武官,我国驻外大使、武官以及各国来宾,都说从未见过比这还大的大炮。

    1999年冬至2000年春,炮台管理处先后邀请国家文物局专家任杰,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冠倬,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肖贵洞,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阮家新,副研究员韩奎元,中国人民-海军司令部百科全书编辑部原主编、研究员杨志本,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鉴定小组组长郑国珍,副组长林存琪等专家、学者到胡里山实地考察。当提出将大炮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时候,阮家新研究员提出一个问题:怎样证明胡里山炮台确切的建筑年代、大炮的购进时间以及生产国别、厂家和生产标志等。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查遍了所有现存资料,却无法准确翔实地回答。于是,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和胡里山炮台管理处主任胡汉辉几上北京,带着干粮和矿泉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浩瀚的资料中寻觅。任杰和王冠倬研究员带着几位学生,对奏折进行“地毯式搜索”。耗时三天,终于在“军需、军务、军事工程、水师、海军”的章节中,找出了福州电光山炮台和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原始奏折和殊批。根据档案一一对照炮台古城堡内设施,在克虏伯大炮的尾部上端,找到了刻着克虏伯兵工厂的徽标、厂名、编号、阴文“1893”等字样,第一次让胡里山炮台恢复了真正的历史记忆。

    胡里山炮台及其大炮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闽浙总督卞宝第上书建议在福建建造新式炮台,购买克虏伯大炮,着重在防守福州闽江口和厦门港。光绪十七年九月,两门28生克虏伯大炮从德国运抵闽江口,次年在福州电光山安放。光绪十九年1893年底,两门28生克虏伯大炮运抵闽江口起顿船厂暂放,二十二年1896年转运厦门,安置完妥。次年三月,胡里山炮台验收。胡里山炮台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炮台规模较大,设备完整良好,成为厦门中心炮台、指挥台,是研究我国近代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2000年4月,经王冠倬、肖贵洞、阮家新、韩奎元、杨志本五位专家鉴定,国家文物局发了鉴定意见,认为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炮“为世界现存19世纪制造的最大、完整保存在炮台原址上的后膛海岸炮”。同年8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总部授予胡里山28生克虏伯大炮“最佳项目奖”。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军事史和火炮发展史上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走进世界的记忆

    这时,英国伦敦吉尼斯总部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胡里山克虏伯大炮作为世界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纪的海岸炮这一结论,国际上由谁来给予确认?

    当然是它的“娘家”来确认了。其实,彭一万和胡汉辉早就想到这点了。不仅是为了吉尼斯记录,也是为了走进“世界记忆工程”。如何让“娘家”找回她的“遗孤”呢?1999年,他们致信我国外交部有关部门,请转信给德国克虏伯档案馆。彭一万来到外交部,向接待者讲述了找寻炮台和大炮档案的过程和意义,对方深为感动。2000年6月,中国驻德国使馆给炮台寄来了一份克虏伯公司历史档案馆保存的《1871-1912年出售给中国的大炮统计表》和一张旧照。

    “当时真是太激动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照片。”照片摄于1890年,在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几个留着辫子的中国军官留学生在德国教官的指导下正在装炮弹。

    2000年10月,彭一万、胡汉辉和厦门大学教授周世雄来到德国中西部埃森市的克虏伯档案馆。

    埃森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的-商克虏伯家族的发迹地。弗里德里希·克虏伯1811年在此创办克虏伯铸钢厂。其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将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铸钢厂,1847年正式建立兵工厂。克虏伯家族的故居胡格尔别墅如今已成为克虏伯历史档案馆,拥有140000张照片、1500卷微型胶片、一个藏书80000多册的图书馆和几千张设计图纸和地图。

    这天上午十点准时来到档案馆,负责接待的是档案馆的穆特和林登劳博士。资料室里,一叠叠与厦门炮台有关的资料早已摆放好,这是他们花了半个月时间查找出来的。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讲述克虏伯兵工厂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在交谈的融洽气氛中,博士诙谐地说:“知道我们的孩子在你们那里,被你们照顾得很好。”

    这些档案中,有李鸿章留下的批文、照片及资料,有中国留学生的留影,有清廷特使和外交官谈判购炮的价格单和《炮表》……最让人激动的,是克虏伯公司卖给厦门两尊克虏伯大炮的型号、价格的清单以及历年来从德国埃森港运往中国沿海的各种型号克虏伯大炮的文字和照片资料。

    “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得到允许后,胡汉辉用自己的尼康相机趴在地上不停地拍摄。冬天的阳光从照射进来,“我用的是自然光,保证没有一张废片”,现在谈起来,他还对自己的摄影技术不无得意。中国人认真吃苦的工作精神很对德国人的胃口,也是对他们半个月来工作的肯定和尊重,德国博士也过来翻开资料,用手托住,协助拍摄。

    在两天时间里,他们翻拍了近两千张照片,带回有关胡里山炮台的文字档案三百余件以及不少相关资料。

    2001年12月,彭一万、厦门市旅游局副局长林世超和胡汉辉三人再次来到克虏伯档案馆,这次是来寻访当年兵工厂的遗迹。多数仍保存完好,只是梅喷射击场已踪迹全无。

    2002年1月,林登劳博士和穆特博士给胡里山炮台寄来一份联合签署的声明文件,郑重确认:“中国厦门胡里山炮台所保存的克虏伯大炮,是世界上现仍保存在原址的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

    同样需要寻找记忆的,还有1937年发生在胡里山的故事。

    “水马凌波恣弋游,虎狼骄横少全牛。广云一发摧飞楫,恰似鹰亶鸟逐海鸥”。这是已故厦门文史专家、诗人钟文献写于1938年的《厦岛沦日百咏》中的一首《胡里山炮垒》,诗人自注:“胡里山炮垒击中倭舰,鼠窜逃命”。

    1937年9月3日,在胡里山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长期以来,除了钟先生的诗以外,人们难知其详。为了使这一史实走进“世界记忆工程”,胡里山管理处决定到日本东京的国家档案馆去查找。2002年5月,他们随厦门旅游推介团来到东京,抽出一天时间,由日籍华人朋友牟尼带到国家档案馆。借助电脑,很快找到了庆应三十年至昭和十五年1894-1940年日本海军在亚洲各地军事行动的档案。

    胡汉辉翻阅了中日甲午战争和芦沟桥事变的绝密文本以及1937年日本巡洋舰、驱逐舰在厦门海域游弋的资料。看到在军舰甲板上的日本水兵列队背向前景的山脉,“我的心骤然抽搐了一下,再次定睛审视,看清了那前景的山脉是厦门云顶岩山脉的轮廓,双手激动得直颤抖!”

    一组由十七张照片组成的画面资料清楚地定格在厦门大担岛附近海域。1937年9月3日,由两艘战略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组成的日军联合小舰队群在空军配合下向厦门进攻,遭到海岸炮的顽强抵抗。照片上的“扶桑”号是战略巡洋舰,排水量29300吨,载有三架战斗机,掩护“若竹”号、“羽风”号进攻厦门。“若竹”号为980吨级驱逐舰,它的三门120毫米主炮和四个鱼雷发射器均被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炮重达200公斤的炮弹摧毁,日军死伤二十一人,这艘先进驱逐舰冒着滚滚浓烟,差点葬身大海。

    “这是我们朝思暮想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啊。”他们找到国家档案馆的首脑,告诉他这是中国人作为“世界记忆工程”文献资料用的,恳求允许拍照、复印。对方盯着他们,连声说了三个“NO”字。

    他们在东京国家档案馆的大门外无奈地徘徊了一个多小时。牟尼安慰道:“虽然我们一时无法获得它,但是,我们是第一次阅读过它”。

    “是啊,虽然一时无法获得它,但不能让这段已经恢复了记忆的历史再次消失、遗忘,我们不会停下找寻记忆的脚步。我们要让胡里山炮台的历史档案走进‘世界记忆工程’”,胡里山炮台管理处主任胡汉辉这样说。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忆重新进行寻找、挖掘、收集、抢救并加以整理。“胡里山炮台的历史文献的社会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古老的中国遭遇内忧外患的挑战,洋务运动逐步萌发了中国民族工业体系,中国人民体现出了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这些文献资料使人们在观看主体文物时,更深层次地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量,感觉到其无价的文化价值,这才是深层次的主体文物的有效保护”。

    鸟语花香中的古堡

    如今,站在城墙上,你看到的是鸟语花香中的古城堡。整座城堡被古榕、相思树和绿草掩覆着,外有护城河,内有巡逻道,城墙上下互通,战壕内外相接。南半部炮台兵营区,从“震威”、“奋武”两门进出。正对两门,一幅巨型浮雕再现当年炮台建造、巨炮安装的宏伟历史场面。正对东城门的瀑布叠泉,与波涛海浪应和,在雄浑中增加几分妩媚。北半部是炮台园林,绿草、小品、仙人球点缀其间。这一切,都凝聚着胡里山炮台人的心血和汗水。

    由于旅游工作的性质,炮台的管理者们曾走过世界上许多名胜古迹,那些美丽的古城、古堡,让他们在欣赏之余,不禁品味再三。古建筑应该怎样保护,周边环境应该怎样与主体文物协调,一直是他们不断思索的问题。1988年胡里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三次拨款140万元,用于炮台和下水道的维修,炮台也从收入中自筹资金,投入400万用于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

    回到六、七年前的胡里山炮台,虽说大炮、小炮、炮座、城墙、营房等古迹保存良好,但环境却是杂草丛生,灌木遍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这是古迹应该有的样子吗?

    1999年10月,一场特大的十四号台风席卷了厦门,席卷了胡里山炮台。风雨过后,满目疮痍。北部山坡滑坡,泥土碎石翻滚而下,堆积在营房前的“震威”、“奋武”门前,营房中的水没膝深;西城门外,“百米榕道”台阶垮倒,两侧各十二棵古榕树被连根拔起。这是灾害,也带来了机遇,胡里山的环境美化就此展开。

    台风后,炮台全体员工,包括平时娇滴滴的小姑娘都投入到整治的工程中。请来一个工程队挖土方,将滑坡后威胁“震威”、“奋武”门的山体向后推进了17米,竖起了一幅24米长、8米高的巨型“百年沧桑”浮雕墙。创意由炮台管理处来出,设计稿由省工艺美院老师蔡志强执笔,省下了一大笔设计费。在闽南青草石面上,用古埃及雕刻形式,表现由国门紧闭、士气沦丧到安装巨炮、保卫海疆的历史画卷。

    “百米榕道”的古榕树也被扶起,石阶用闽南花岗岩铺成并拓宽。别出心裁的是,在道边铺嵌上闽南特有的“蒙古黑”影雕,画面分别是克虏伯档案馆的照片“德国装炮弹女工”和“克虏伯炮弹射穿厚厚的铜板墙”。游人从西门进来,拾阶而上,就会被这新颖的设计、精致的雕刻和充满历史感的画面所吸引。

    2002年4月,东门口的“旅游咨询中心”设立,这里也认真整治了一番。这里原是1958年炮轰金门后挖战壕囤积的灰土,外面砌上挡土墙,天长日久,摇摇欲坠。自那场台风后,更留下游客安全的隐患。现在,这里建起了“旅游咨询中心”小屋,两台多媒体上网机,海外游客可以在此发送E-mail,两台等离子电视,不断播放福建和厦门的旅游信息。不远处,是从石墙上流下的小瀑布。为和炮台原有城墙相协调,特意从数百里外运来这些浅-石条砌成石墙。石墙中央,镶嵌着青铜狮头盾牌图案,寓意保卫海疆的盾牌,这条小瀑布也就被称为“盾泉”了。

    炮台正南突出部,克虏伯大炮前,也是精心设计的一个亮点。地上有一尊高一米多的石雕,一只苍劲的手臂托举着一枚炮弹,这件名为“魂”的作品,寓意着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魂不屈不挠。离它几米远外的“历史告诉我们”影雕墙也是游人流连的地方,将从克虏伯档案馆中的五幅旧照放大成闽南影雕,使人们形象地了解百余年前的那段尘封的历史。

    让人略感意外的是,炮台的公厕也是炮台管理者关注的一个焦点。现在的公厕,大理石的地面、墙面光洁,墙上还有浮雕,被称为“厦门第一厕”。而原先的公厕,污水是直接排进大海的。1999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搞地下排污系统,沿着坚硬的山体开挖,将污水管引入城市排污馆中。“这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胡里山已经成为旅游观光的名胜,周边环境的改善,使这里成为公园式的文物遗址,起到了国保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对胡里山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给予关注和指导的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这样评价。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维修大炮”,管理处主任胡汉辉说,“这件事做好了,就可以放心了。”

    胡里山炮台最耀眼的明星克虏伯大炮已经一百多岁了,应该说保养得还不错。虽然外表有锈蚀,但仍然能上下移动自如。前来视察的国家领导人对此都很称赞。“不过我们日常的维护毕竟不够内行,该好好维修一下了”,胡汉辉说,“还要请国家、省、市的文物专家作科学严谨的维护方案。”

    为维修大炮,国家文物局已拨款50万元,炮台管理处已同中国文物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专家进行联系。不久的将来,人们将欣赏到百年古炮的绰约风采。

    链 接

    厦门胡里山炮台

    厦门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岛南端海岬突出部,海拔25.2米,为近现代东南海防要塞。城堡占地13000平方米。附属设施有东西护炮炮座、暗道、-库、营房、官厅、山顶了望厅等。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胡里山炮台是晚清时洋务运动的产物,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于光绪二十二年,为厦门八大炮台的中心台、指挥台。

    1937年9月,侵华日军舰队进攻厦门,遭到胡里山炮台克虏伯大炮的猛烈还击,重创日舰一艘。日军进攻失败,拖着受伤的军舰离去。1938年5月,日军再次进攻厦门,改从东北部一带偷袭登陆,攻下厦门岛,炮台陷落敌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重新接管胡里山炮台。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进驻胡里山炮台。1952年后,由陆军移防给海军岸炮部队驻守。1958年以后,由陆军接防。1984年5月,驻军撤离炮台,交给厦门市旅游局开辟为旅游点,正式对外开放。

    胡里山炮台上的主要武器是两门号称“世界古炮王”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制造于1893年。口径28生,即内径280毫米。炮重49979.745公斤,长13.13米,高4.2米。1957年,厦门铁工厂叉车厂前身建厂初期,缺乏原材料,以每斤8分钱的价格购买两门克虏伯大炮,拆作原料。西炮拆完,准备再拆东炮时,市委书记出面制止,东炮得以保存下来。

    2000年8月,胡里山炮台东炮座保存完好的克虏伯大炮以“现存最大的海岸炮”的文物资格,荣获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2002年1月,德国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确认此炮为“世界上现仍保存在原址的最古老和最大的19世纪海岸炮”。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瑞环、吴仪、王兆国、迟浩田、司马义·艾买提、王汉斌、王光英、贺国强等先后来到胡里山炮台视察,对文物的保护给予好评。1999年6月1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来到炮台,当他看到一百多年前的克虏伯大炮保存完好,还能上下移动时,满意地点头称赞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