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无字碑缘何变成了有字碑
  • 抢救人类珍贵遗产 首创高校民艺教育——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访谈录
  • 大象无形及其他
  • 关于潘玉良作品的揭裱修复
  • 无形遗产话语背后的思想脉络
  • 古建筑的历史变迁
  • 为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寻路
  • 中国档案走进 世界记忆工程
  •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及其信息化管理
  • 找寻记忆 守护历史——胡里山炮台文物保护侧记
  • 最新热门    
     
    规范化历史建筑维修理论架构概说

    前两种概念是以中国老一辈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和祁英涛先生一脉相承的概念,而第三种概念则是更多的借鉴欧洲的理论和做法。历史建筑维修工作发展的深层因素是在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试图通过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获得对自身认识需求的一种满足与指引,因此不同概念所反映的大相径庭的最终处理手法,实质是反映了人们对待人类历史的态度。

    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来看,这些相互争鸣的理论概念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保护历史的物质载体,而产生多重歧义的根源在于历史文化、生活背景的复杂性,其根本是由于社会背景、知识结构的差异产生对待历史现象的完全不同的态度。

    于是,对于历史建筑维修的概念始终是一种以主观认识为基础的多元并存的状态,有时关于概念的讨论甚至演变成了对“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初”以及“原状”等字眼的字面讨论,进而演化成了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而以主观意识为主,缺乏起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同时又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半亩方城”,不进行多学科、多视野的交流,最终使“主观”概念化的讨论流于字面和形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广泛交流的今天,不依照科学发展的层次进行多学科综合的理论是狭隘的,没有生命力的。

    三、规范化历史建筑维修概念的基本内涵

    1、作为一种观念的历史建筑维修

    历史建筑维修的意义首先在于它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并且将不可避免的继续承载着后期历史价值观念,因此历史建筑的信息积累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认识观念的变化是影响维修手段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基于这种视角,历史建筑的维修实践的动力基础是观念体系,是基于社会学的建筑观、空间观、历史观和美学观,以及将其作为一种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媒介——一种公共政策观、管理的法制观等。

    2、作为一种制度的历史建筑维修

    历史建筑维修所确定的是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和读解的实现途径,只有通过制度化的规范控制,使改善提高维修手段的工作成为一种常规化内容,才能保持历史信息的可读性和连续性。基于这种视角,历史建筑维修实践的运作平台是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分为政策与法令两方面内容,包括行政机制、法令机制、程序机制、审议管理机制的完善。

    3、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的历史建筑维修

    历史建筑维修所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环境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必然涉及多种相关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开发的多重性,城市管理的局部性及经济发展、价值观念、社会审美情趣的广泛多样性,都会对历史建筑维修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历史建筑的维修必须与文物管理和城市建设两个管理层面相结合,通过反映城市发展策略和市民生活需求的政策、标准和设计指引的制定,实现对历史建筑维修后利用、保养和再维修进行连续性的控制和指引;作为管理策略的历史建筑维修既体现了其维修管理的目标,又是其实施的保障,是与历史文化管理的互动。基于此,历史建筑的维修实践客观上要求建立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工程技术人员与行政管理者的互动机制,进行广泛的行政沟通和交流,互动机制的建立是两者相互完善的保证。

    4、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历史建筑维修

    历史建筑的维修技术包含设计技术和管理技术两方面内容。

    就设计技术而言,历史建筑维修既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操作内容,又兼具建筑设计和历史研究或称考古研究两者的特征。所以,一方面侧重各种关系的组合,联接和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另一方面又具有艺术创作的特征,以视觉秩序为媒介,容纳历史与文化,表现地方性和时代性,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建筑维修效果和氛围。

    就管理技术而言,历史建筑维修技术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管理技术的发展,对管理技术的研究是历史建筑维修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

    5、可持续发展历史建筑维修

    1987年,联合国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对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历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是历史信息的客观载体,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因此历史建筑维修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和传承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历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信息和积累信息的过程,因此历史建筑的维修不应该是一个终结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一个发展的可以永续利用和读解的过程。

    规范化历史建筑维修概念的提出以历史唯物论的观念为基础,强调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强调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强调多学科的理论交流。历史建筑的维修过程中“保护是核心、技术是前提、管理是保障”,而法制化、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是实现历史建筑维修目的的惟一手段。

    因此,历史建筑维修理论体系迫切需要综合的、系统的、多学科、全方位的完善。对于理论的讨论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肤浅的技术层面,也不是“修旧如旧”或者“不改变原状”等简单技术字眼所能概括的。任何一个成熟理论体系的构架产生必然是一个多种思维方式和手段的综合,而一个成熟的理论必然也是一个成熟的系统,这一系统的构建必然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背景,广泛的学科研究为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构建的过程。历史建筑的维修涉及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经济学等相当多的领域。这一理论的成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不是照搬某某理论或宪章所能实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必立即否定某种理论,也不必盲从于某些理论,毕竟历史建筑的维修也是要经过“历史”来检验的。而历史建筑维修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首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的最基本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日渐丰富的休闲生活需要,历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越来越被广泛的发掘。在经历了90年代的复古、仿古风之后,从2000年开始逐渐发展到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和整治。随着政府和社会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春天”。然而,由于缺乏理论准备,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实践中存在诸多认识上的混乱和分歧,技术工作者和管理者在面对大好形势“欢欣鼓舞”的同时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近日,关于文物古建筑维修理念的论战更是频频见诸报端,本文拟对其中若干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一管之见”。

    一、历史建筑的概念

    本文所指历史建筑包括文物类建筑及构成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古建筑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目前学术界对于建筑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称谓主要有“古建筑、传统建筑、乡土建筑及文物建筑”等,作为构成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要素之一,历史建筑的内涵应该更趋广泛,因此统称为“历史建筑”显得更概括和宽泛。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非文物单位建筑长期处于一个真空的状态,对它们的维修标准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统一的规范,因此本文也将其归为历史建筑范畴。

    二、现行历史建筑保护维修的理论思想及其共同基础根据概念的表现方式和构建结构的不同,我国现行的历史建筑主要指文物类建筑维修概念可以概括为:

    ①“修旧如旧”,将其维修至建筑建造时初始状态,不留维修痕迹。

    ②“修旧如旧”,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维修痕迹经过弱化协调处理与原有部分基本一致。

    ③按照不改变原状原则,对其进行最低干预,并且强调维修痕迹的明显可识别性原则。

    前两种概念是以中国老一辈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和祁英涛先生一脉相承的概念,而第三种概念则是更多的借鉴欧洲的理论和做法。历史建筑维修工作发展的深层因素是在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试图通过对历史信息的解读,获得对自身认识需求的一种满足与指引,因此不同概念所反映的大相径庭的最终处理手法,实质是反映了人们对待人类历史的态度。

    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来看,这些相互争鸣的理论概念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保护历史的物质载体,而产生多重歧义的根源在于历史文化、生活背景的复杂性,其根本是由于社会背景、知识结构的差异产生对待历史现象的完全不同的态度。

    于是,对于历史建筑维修的概念始终是一种以主观认识为基础的多元并存的状态,有时关于概念的讨论甚至演变成了对“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初”以及“原状”等字眼的字面讨论,进而演化成了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而以主观意识为主,缺乏起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同时又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半亩方城”,不进行多学科、多视野的交流,最终使“主观”概念化的讨论流于字面和形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广泛交流的今天,不依照科学发展的层次进行多学科综合的理论是狭隘的,没有生命力的。

    三、规范化历史建筑维修概念的基本内涵

    1、作为一种观念的历史建筑维修

    历史建筑维修的意义首先在于它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并且将不可避免的继续承载着后期历史价值观念,因此历史建筑的信息积累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认识观念的变化是影响维修手段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基于这种视角,历史建筑的维修实践的动力基础是观念体系,是基于社会学的建筑观、空间观、历史观和美学观,以及将其作为一种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媒介——一种公共政策观、管理的法制观等。

    2、作为一种制度的历史建筑维修

    历史建筑维修所确定的是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和读解的实现途径,只有通过制度化的规范控制,使改善提高维修手段的工作成为一种常规化内容,才能保持历史信息的可读性和连续性。基于这种视角,历史建筑维修实践的运作平台是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分为政策与法令两方面内容,包括行政机制、法令机制、程序机制、审议管理机制的完善。

    3、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的历史建筑维修

    历史建筑维修所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环境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必然涉及多种相关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城市开发的多重性,城市管理的局部性及经济发展、价值观念、社会审美情趣的广泛多样性,都会对历史建筑维修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历史建筑的维修必须与文物管理和城市建设两个管理层面相结合,通过反映城市发展策略和市民生活需求的政策、标准和设计指引的制定,实现对历史建筑维修后利用、保养和再维修进行连续性的控制和指引;作为管理策略的历史建筑维修既体现了其维修管理的目标,又是其实施的保障,是与历史文化管理的互动。基于此,历史建筑的维修实践客观上要求建立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工程技术人员与行政管理者的互动机制,进行广泛的行政沟通和交流,互动机制的建立是两者相互完善的保证。

    4、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的历史建筑维修

    历史建筑的维修技术包含设计技术和管理技术两方面内容。

    就设计技术而言,历史建筑维修既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操作内容,又兼具建筑设计和历史研究或称考古研究两者的特征。所以,一方面侧重各种关系的组合,联接和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另一方面又具有艺术创作的特征,以视觉秩序为媒介,容纳历史与文化,表现地方性和时代性,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建筑维修效果和氛围。

    就管理技术而言,历史建筑维修技术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结合管理技术的发展,对管理技术的研究是历史建筑维修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

    5、可持续发展历史建筑维修

    1987年,联合国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对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历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是历史信息的客观载体,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因此历史建筑维修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和传承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历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信息和积累信息的过程,因此历史建筑的维修不应该是一个终结的技术方案,而应该是一个发展的可以永续利用和读解的过程。

    规范化历史建筑维修概念的提出以历史唯物论的观念为基础,强调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强调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强调多学科的理论交流。历史建筑的维修过程中“保护是核心、技术是前提、管理是保障”,而法制化、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是实现历史建筑维修目的的惟一手段。

    因此,历史建筑维修理论体系迫切需要综合的、系统的、多学科、全方位的完善。对于理论的讨论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肤浅的技术层面,也不是“修旧如旧”或者“不改变原状”等简单技术字眼所能概括的。任何一个成熟理论体系的构架产生必然是一个多种思维方式和手段的综合,而一个成熟的理论必然也是一个成熟的系统,这一系统的构建必然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背景,广泛的学科研究为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构建的过程。历史建筑的维修涉及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经济学等相当多的领域。这一理论的成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不是照搬某某理论或宪章所能实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必立即否定某种理论,也不必盲从于某些理论,毕竟历史建筑的维修也是要经过“历史”来检验的。而历史建筑维修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法律、规范体系,这是首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的最基本要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