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土遗址保护的误区
  • 遗产经济学连载(二)遗产单位的经营
  • 福建土楼的独一无二价值
  • 康拉德·魏德曼——中德文物保护科技合作的使者
  • 关于中国古建的修复问题---对《威尼斯宪章》有关条款的认识
  • 保护文物不能忽视文物环境
  • 王曲戏台修缮应保持元代风貌
  • 罗哲文谈古建_古建维修不排斥新材料新技术
  • 罗哲文谈古建——维修古建筑时必须 四保存
  • 防虫剂与害虫抗药性——文物保护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最新热门    
     
    从 梁思成热 说起

    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

    直白地说,就是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让市民们晚上“艰难跋涉”到郊区去睡觉,一大早又拥挤在进城上班的车水马龙里。这个理论提出,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分散”,多中心地发展;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而且各个分区之间,以公园、绿地相隔,城市的生态环境美仑美奂。

    你的生活方便吗?你每天上班,路上需要多少时间?每个月的交通费用是多少?这些问题均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对照这个城市规划理论,就不难对我们的城市作出中肯的评价。看似高深的学说,就是如此的“平易近人”。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84年前沙里宁担忧的、50年前梁思成与陈占祥力求避免的那种畸型发展的模式,仍在我们的城市中继续。有的城市,在郊区规划了数十万人口的居住区,这样的规模,就是一个中等城市了,但其功能就是让人居住。如此巨量的人口,每天均要进入市区去就业,城市交通何以为堪?市民生活何以为便?而这种简单地以改造与发展城市中心区为方向的建设模式,不但使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文化遗产的保护陷入被动,还从根本上阻碍了一个现代城市基本功能的实现。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痛苦的探索,许多城市已迈出了良性与科学的发展步伐。上海市以空前的气势建设浦东新区,使老城区密集的功能得到合理的释放,浦东已成为展现“东方明珠”风采的华丽乐章;苏州也在古城之外另辟新城,既保护了历史文化名城,又为城市的未来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分区建设,新旧两利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如何使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相互促进地发展?这是这股文化热潮的一个鲜明主题。在这方面,梁思成以一个悲剧人物的形象而被人牢记。人们都熟知他当年反对拆除北京城墙的故事。但是,今天,北京明城墙遗址的修复工程已开工在即,政府将斥巨资清理遗址周边环境;古都南京的明城墙的修缮工程也在进行之中;而在古城西安,20世纪80年代已将古城墙整理成为梁思成所理想的环城公园,在这里,诚如梁思成所言:“古老的城墙正在等候着负起新的任务,它很方便地在城的四周,等候着为人民服务,休息他们的疲劳筋骨,培养他们的优美情绪,以民族文物及自然景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时代是真正地进步了。

    更加令人感动的是,在这股清新的文化热潮之中,涌动着公民们认知建筑的渴望。他们已不再把建筑看成是建筑师的专业、决策者的专权。他们正在对建筑发表意见,因为,他们深知,建筑是如此密切地跟生活发生着联系。这正是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公民起码的素质。

    这一可喜可叹的转折,让人想起梁思成1932年在写给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中的呼吁:“因建筑的不合宜,足以增加人民的死亡与病痛,足以增加工商业的损失,影响很大,所以唤醒国人,保护他们的生命,增加他们的生产,是我们的义务”,“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为社会破除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

    图片说明:

    “丽江模式”被称为是可持续性文化旅游发展的楷模,它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成果。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