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保护世界遗产要强化《公约》意识
  • 从 梁思成热 说起
  • 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 一种创造性的民居保护方式——关于耿彦波的民居博物馆
  • 古陶瓷无损分析技术的发展
  • 我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答衢州市文物局
  • 从商丘古城墙的修复谈文物保护
  • 分门别类 各负其责——埃及的文物保护
  • 全面加强文物保护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物保护法》修订情况综述
  • 从法律上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侧记
  • 最新热门    
     
    明清紫禁城的防火

    密集的宫殿,采取了增加隔火墙的防范措施。乾清宫和坤宁宫的两侧,都是连檐通脊的庑房,一旦遇火,定是“火烧连营”的结果。因此设计者在庑房中设置一道长7.7米,厚1.6米的隔火墙。它与其它庑房虽没有什么差异,仔细观察却会发现,它的梁枋、斗拱等构件都是石制的。这样即保持了建筑物的完整性,又可有效地阻挡火势漫延。清代宫殿设计者还将三大殿东西两面的隔扇门和连接大殿与东西两庑之间的廊庑都改成砖墙,增加了防火安全系数。

    在修建紫禁城时,设计者将护城河水引进城内,为皇宫消防提供了取水灭火之源。内金水河虽有良好的水系,充足的水源,但火灾多远离河道,一旦失火,远水不及近火,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于是明清时期宫中在大小宫殿前共置有308口大缸,贮水防火,并有严格的制度和专人负责,但毕竟缸体蓄之有限。当大火成势之时,也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进一步防范火灾,宫中还设置一种人工操作的喷水消防设备——激桶。据记载,清朝雍正四年传旨制做激桶,激桶成为宫内最早的防火装备。雍正五年以后,紫禁城内普遍设置激桶,其结构如同儿童玩具水枪,由一个竹套或金属筒制成,内筒顶端用皮子做个活塞,下部有支脚,喷水时将外筒用力压,水自外筒顶端喷射出来,水量虽不大,射程亦有限,但在当时已是相当先进的救火工具了。因结构简单、制作简便,故沿用很久,直到嘉庆帝时宫内才开始使用西洋激桶,之后清宫中的激桶逐渐被西洋激桶所替代。西洋激桶主体是内挂金属锡的木制水箱,水箱中央有一立柱,柱顶有压梁,压梁两端设两个活塞,连接于压梁上,压梁两端可由人来压动,使活塞往复运动,将水喷射到火场,这种激桶最早是由西洋人供奉的,后由内务府制造,并一直沿用于晚清。

    清朝统治时间长于明朝,清朝宫中火灾,却明显少于明朝,显然清朝的皇帝在防火上,接受了前朝的教训,非常注意防火。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因人为不甚酿成大火,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才重新修复。康熙帝颁旨,设立专门防火队。这场大火使雍正帝记忆犹新,他继位后,对紫禁城内防火非常重视。后三宫主要是寝宫,火灾隐患很多。雍正帝首先发现乾清宫左右的日精门、月华门以南围房后面做饭值房,时常有火星飞闪。他告诫值房人员“虽尔等素知小心,凡事不可不为之预防”。此后,他又降旨:将围房后檐改为风火檐,防患于未然。雍正帝还在宫内设防火班,并设37处侍卫值宿点,各处分配有防火器具,除激桶外,还备有铁锚、斧镢、长杆铁杈子、长杆钩子、长杆麻刷、蜈蚣梯子、大小水桶、扁担钩绳子等。在寿安宫前西空地盖25间板房,内设防火班并放置防火器具。雍正帝为紫禁城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防火网。防火队由侍卫组成,众多官兵在宫中绝不能随便走动,为了能招之即来,雍正皇帝谕旨以“合符”为凭证。同时将内延太监编队,如三宫及东西六宫遭遇火情,由他们应付燃眉之急。雍正皇帝煞费苦心设立的防火措施,对清代后期皇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后代帝王非常警惕防火。紫禁城在清朝200余年风风雨雨中保存下来,与清朝的防火制度,重视宫中火患是分不开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