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保护世界遗产要强化《公约》意识
  • 明清紫禁城的防火
  • 环境权与公共遗产保护
  • 关于北京皇城整体保护工作的探讨——从东皇城墙遗址考古发掘谈北京皇城的整体保护
  • 周萨神庙保护的几个问题
  • 有害气体对文物的影响
  • 老城不保 皇城焉附
  • 科技保护何时走入基层博物馆
  • 评澳大利亚《巴拉宪章》
  • 从法律上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侧记
  • 最新热门    
     
    弹性传统建筑与刚性混凝建筑 哪个更能抵抗地震的冲击——记一次传统建筑安全性的国际研讨会

    1976年7月28日,20世纪最具毁灭性的一场地震在一夜之间将河北省唐山市变成废墟,24万人丧生。然而,就在市中心被夷为平地的砖混和钢混建筑残骸之中,木结构的旧房刘庄家庙兀自屹立。

      这种现象引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的安全性的再一次关注。在中国,有许多传统建筑经历过无数次地震的考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仍巍然不倒,典型的如云南大理的千寻塔、山西应县的释迦塔、天津蓟县的独乐寺等。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它们的价值已不再仅仅只是从建筑艺术上来认识,传统建筑经受了地震的考验,而比它们年轻的混凝土建筑却毁于一旦,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地也不鲜见,在1999年两度经受地震冲击的土耳其也不例外。

      传统建筑神奇的抗震性能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不久前,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数十位建筑设计和工程专家会聚土耳其古都伊斯坦布尔,参加在此召开的国际会议“地震安全,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经验”。

      这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土耳其文化部共同举办,教科文文化遗产中心欧洲、亚太部主任弗兰西斯·柴尔德说,这是首次在国际范围探讨地震与传统建筑,希望能借此引发人们对传统建筑的再度欣赏。

      据会议倡议者、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木结构委员会主席大卫·米奇尔莫说,全世界至少有8亿人生活在地震高发地区,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山东部往西至土耳其、保加利亚一带,及东南部非洲部分地区,在中国,最危险的地带位于北纬39°附近及喜马拉雅山东部。

      “人们似乎喜欢生活在地震带,也许因为地震使得这一地带地貌更平整、更适于居住。”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地震历史学家史蒂芬·托布林勒说。

      幸运的是生活在地震威胁下的人们在过去几千年的实践中已积累起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