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保护世界遗产要强化《公约》意识
  • 明清紫禁城的防火
  • 环境权与公共遗产保护
  • 关于北京皇城整体保护工作的探讨——从东皇城墙遗址考古发掘谈北京皇城的整体保护
  • 周萨神庙保护的几个问题
  • 有害气体对文物的影响
  • 老城不保 皇城焉附
  • 科技保护何时走入基层博物馆
  • 评澳大利亚《巴拉宪章》
  • 从法律上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侧记
  • 最新热门    
     
    弹性传统建筑与刚性混凝建筑 哪个更能抵抗地震的冲击——记一次传统建筑安全性的国际研讨会

    起应付灾难的经验,这些经验就体现在传统建筑之中。但正如米奇尔莫所说,“不幸的是由于社会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建筑遭到摒弃,并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被混凝土建筑取代,这不仅导致传统丧失,环境恶化,更为严重的是将在地震地区造-间悲剧。”

      在会上部分专家将传统建筑定义为使用木、石等传统建筑材料,或采用传统建筑方式或年代久远的建筑,也有一些专家则强调其乡土性,即不经建筑师设计,建筑方法代代相传。但无论怎样定义,大多数专家都把它与钢筋混凝土建筑相区别。

      结合本地区建筑发展的历程,中国专家也对传统建筑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中国文物研究所古建室主任张之平认为,传统建筑往往就近取材,建筑模式适应当地气候及地理条件,并综合体现当地文化和审美情趣。

      “传统建筑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完善,并经受住了几千年的考验。”她介绍说。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就发现了木框架的房屋,其木柱、梁和板用石器加工,并已有了沿用至今的榫和卯。

      与木石建筑不同,混凝土建筑往往被定义为现代建筑。但出席会议的英国建筑师理查·胡斯却认为这个概念是发展的。他指出,英国和美国一些20世纪40年代的混凝土建筑已被划到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领域中。然而,在这里人们更注重的是它们的建筑方式而非建筑材料。

      据胡斯介绍,混凝土建材始用于19世纪30年代,钢筋混凝土则于19与20世纪之交开始使用。

      他说:“混凝土材料非常具有欺骗性,在铸造的时候你无法知道它究竟如何,从模子里取出来之后,如果它能立住便罢,但你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强度有多高,不像木材你能清楚地看出它有多强。”因此,胡斯指出许多地方的人们应用混凝土却不了解它应具有的质量,这是最为危险的。

      美国联邦紧急情况管理机构资深分析家伦道夫·朗金巴赫认为关键是必须让人们知道混凝土使用不当的危害。他指出钢筋混凝土是必须由工程师来使用的工程材料,它需要复杂的技术和昂贵的仪器,而这是生活于地方文化中的人们所不了解的。

      “我们不是说钢混建筑不安全”,他说,“正相反,只要由受过高等训练的人来设计建造,钢混建筑是适于地震地区的,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能有多少建筑能被受过高等训练的人设计建造?地方上的人们不了解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却用它来建房,结果地震一来,房子就塌了。”

      朗金巴赫在他的会议主题发言中,还引用了其他研究人员对一个经历过大地震的小镇上传统建筑与混凝土建筑的比较研究。

      这个研究表明,在小地震发生时,传统建筑显现出更明显的损害。尽管这种损害并不致命,人们却因而认为混凝土建筑要强一些,但一旦大地震袭来,结果就完全不同。

      朗金巴赫说:“钢混建筑一旦达到它们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全线崩溃,它们的弹性有限。而传统建筑则有大的弹性,它们可以不断地受损、不断地受损,但最后依然屹立不倒。”

      张之平认为“弹性论”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在唐山地震中几乎所有钢混建筑全倒掉而像刘庄家庙这样的木结构旧房子却依然站立。

      张之平在唐山地震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了现场。她发现那些倒掉的钢混建筑的钢筋都已拉伸到了极限。“也许在这些钢筋还没拉伸到极限时刘庄家庙的外墙就已倾倒,但直到这些钢混房屋都跨掉了,刘庄家庙的房架和屋顶依然几近完好。”她说,中国传统的由榫卯结合的木结构建筑允许有较大的整体活动余地,这使得它比钢混建筑有更大的弹性来应付地震的冲击。“就好像有人冲你正面一拳,顺势避让显然比硬碰硬承受的力要小。”她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