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a/iamg/tb1.gif) |
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院系调整研究之一 |
![](/aa/iamg/tb2.gif) |
|
|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于50年代初期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以史实叙述的方式,分析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演变,并在具体考察院系调整政策从形成到实践的过程中,试图解答几个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卡扎米亚斯是美国的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学家,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1]以此来审视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概也不例外。当时的院系调整,即对大学进行跨省、跨地区的改组、撤销或合并,涉及面之宽、程度之彻底,可称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之最,对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主流观点一向认为:中国的院系调整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它不仅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高教事业的基础;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学科配套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保证了为建立国家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但也同时削弱了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基础。[2]在淡化其宏大叙事话语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除以上这些定论外,院系调整[3]政策从形成到实践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其*内容和意义十分凸显,甚至超越了大学改革本身,大致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这次大规模院系调整具有行政主导型之特征,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从上至下,自始至终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有关的改革方针与政策而统制改革的全过程。在所谓“破旧立新”的思维模式中,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大学的地位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大学被置于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
其次,在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包括法规)前提下,以*运动方式强行改造思想文化,必然对思想文
< 1 >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