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北洋军阀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开展主体史研究,丰富中国-文明史内涵
  • 唐长孺师与吐鲁番文书
  • 后李约瑟时代中国科技史的发展趋向
  • 2004年先秦史研究概览
  • 略论台湾新史学的崛起与成就
  • 2004年秦汉史研究述评
  • 五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与古代文明研究
  • 近十年来国内商会史研究的突破和反思
  • 白寿彝先生和20世纪中国史学
  • 最新热门    
     
    全漢昇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下)

    實施砍稅法,人民必須以錢納稅;同時,商業發達,對於錢的需求亦增。他方面,銅產不足,佛寺及工業用銅又大量增加,市場上錢的供給不能適應需求,演變為錢重物輕的現象。(七)唐代的最後四、五十年(860-907),戰亂連年,災荒頻仍,物品供應非常缺乏,物價於是又扶搖直上。
    同樣地,全先生也把北宋物價變動勾晝出一個輪廓。他將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物價變動劃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960-1022),物價長期下落,主要是由於農產增加和貨幣緊縮二個因素所造成。第二個時期(1023-1067),因受西夏戰爭影響,耗費甚鉅,財政收支失去均衡,物價上漲。第三個時期(1068-1100),物價趨向低落。他認為當時物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實行募役、青苗等新法,對於貨幣的需要大增。第四個時期(1101-1127),物價升騰。此時政府鑄錢貶值,加以私鑄流行,所以幣值大跌,被金人圍攻時,交通阻斷,更加速物價飛躍趨勢。
    考察北宋鑄錢數額,在第一時期內每年低至五十萬貫,高不過一百八十萬貫。在第二個時期,每年大都鑄錢百餘萬貫。第三個時期,鑄額突增,每年最少約二百九十萬貫,最高達五百萬貫以上。[3]王安石新法,固然大為增加貨幣需求,同時貨幣供給也大幅擴張,所以物價是否趨向下降,值得商榷。當然,當時物價水準王如對西夏用兵時那樣高漲,是易於瞭解的。
    全先生對於清代物價研究,用力最勤。他對於這個時期物價史的貢獻,我以為比他在唐宋物價研究上的貢獻還大。他研究清代物價的著作包括後列數種:《清中葉的米糧市場與貿易》(Mid-Ch’ing Rice Markets and Trade, 與Richard A. Klaus合著)、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清雍正年間的米價〉(與筆者合著)、〈清中葉以前江浙米價變動趨勢〉、〈近代四川合江縣物價與工資的變動趨勢〉(與筆者合著)、及〈清康熙年間江南及附近地區米價〉。他的糧價研究,對於增進清代經濟之瞭解有二大貢獻:第一,他發現從十七世紀末直到十八世紀終了,糧食和其他物價有長期上升的趨勢,而且這種上升趨勢和當時美洲白銀的大量進口有莫大關係。如前所述,明清時代,白銀已成為中國主要貨幣之一。但是,中國國內銀產不豐富,白銀的來源主要在國外,尤其是美洲。當時西方人到東方殖民貿易者日多,對中國絲、茶等產品需求很大,於是隨著中外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白銀流入中國。白銀進口越多,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數量也愈多,結果造成長期物價上升的趨勢。


    有一點值得指出,即十八世紀的中國經濟空前擴張。人口約從二億上升至三億左右,耕地從七億五千萬畝增加到十億至十一億畝。其次,國際貿易大社發展,國內各地區間貿易也顯著增加。再次,若干專業的工商市鎮紛紛出現。這些現象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