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睡虎地秦简辛组简臆说
  • 且看《二年律令》中的“卿”“卿侯”——兼与高敏先生商榷
  • 秦律“公室告”与“家罪”所反映的立法精神
  • 说“县令”确为秦制
  • 里耶秦简丛考
  • 里耶秦简文字书法论略*
  • 战国楚祭祷简“蒿之”、“百之”补议
  • 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 ——关于《大分岔》的争论及其背景
  • 商代青铜业的原料流通与迁都问题
  • 有关冶金起源研究的思考
  • 最新热门    
     
    秦洞庭郡略论

    的作用。因此郡的地域广大。进入战国时期,三晋普遍推行郡县制,郡统县。秦仿效之,特别是在秦王政时期,东并六国后于其地普遍置郡县,以加强控制和维护统一。然文献却不见秦有洞庭郡的记载,而有长沙郡的记载。
    长沙郡,《水经注•湘水》载:“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考最早持秦置长沙郡之说的是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长沙郡,秦置。”次为刘宋时的甄烈[2]与裴骃[3]。再次是北魏郦道元。甄烈《湘州记》云:“始皇二十五年,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4]”沙乡,疑脱“长”字,即楚之长沙邑,《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长沙,楚之粟也。”湘川,即湘水。《水经注•湘水》:“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元和郡县图志》卷29《江南道•潭州》亦载:“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 [5],显然是引甄烈《湘州记》,此是说长沙郡于公元前222年由秦从黔中郡南部地区分置而成的。秦置黔中郡在公元前277年,《史记•秦本纪》载:昭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明显地,秦黔中郡是建立在取楚巫郡、黔中郡的基础上的,因此,秦黔中郡的范围就比楚黔中郡范围大得多,应包括楚巫郡、黔中郡,约今峡江两岸地区、湖北清江流域、湖南沅水、澧水流域以及重庆乌江流域。[6]那么其南部当为湖南沅水、澧水流域以及重庆乌江流域部分地区,应为长沙郡。而里耶秦简中记载的所属洞庭郡的一些地名又恰好在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后文论述)。可见,秦长沙郡应是秦洞庭郡。
    考之班固《汉书•地理志》中所记郡国沿革,“长沙国,秦郡”,而其他如河东、太原诸郡称秦置,三川、泗水等称秦某郡。也就是说,河东、太原诸郡是秦代设置的,汉代仍沿用,其名不改;三川、泗水等称秦某郡,是汉代改变了名称,如秦三川郡,汉就改为河南郡。长沙国,在秦代是一个郡,只是郡的名称,班固不知道了,故称为秦郡。后世史家以汉长沙国名称来推演秦郡名称,就只能名之为长沙郡了。因此,笔者认为后世史家所持的秦长沙郡其实就是秦洞庭郡。


    明确了长沙郡就是洞庭郡,下面我们就来考证秦洞庭郡的设置年代。《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前引甄烈《湘州记》云是年置长沙郡。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谭其骧《秦郡新考》中也谓是年所置。然王国维在《秦郡考》中认为长沙郡为始皇二十三年灭楚后所置。杨宽在《战国史》中认为长沙郡为始皇二十四年灭楚后所置。关于秦灭楚的年代,《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记前后颠倒。业师张正明先生根据《史记•楚世家》、《六国年表》和《白起王翦列传》等订正,认为是在始皇二十四年[7]。据里耶秦简所记年代是从始皇二十五年至二世二年[8]。里耶是洞庭郡治下迁陵县县治所在[9]。又前论洞庭郡的设置是从秦黔中郡的南部分置而出的。因此,洞庭郡的设置年代可能就是始皇二十五年。这样,洞庭郡的设置年代可以定在公元前222年。
    其实是年不仅从秦黔中郡的南部分置了秦洞庭郡,而且把巫县(由楚巫郡改称)及其以东划给了南郡[10],巫县以西划给了巴郡。因为就目前公布的里耶秦简的资料来看,除提到的洞庭郡而外,还有邻近的苍梧、巴郡和南郡,却不见黔中郡。而里耶秦简所出处的里耶的地理位置按通常说法应是黔中郡范围,可简文内容却证实是洞庭郡治下的迁陵县县治所在。由此可见,秦代的黔中郡已不存在。
    秦洞庭郡,郡治临湘。临湘,《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4“长沙县”载:“古青阳之地,秦始皇时,荆王所献。秦末为湘县(疑脱“临”字),汉为临湘县”。《读史方舆纪要》卷80亦载:“秦置临湘县。”《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楚南疆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故可知,临湘即今长沙市。目前,据考古工作者确认的湖南秦墓(包括战国秦墓和秦代秦墓)主要有[11]:溆浦马田坪24号墓,溆浦丰收7、14号墓,大庸三角坪14、68、160号墓,1978年古丈白鹤湾1座,汨罗永青36号墓,长沙桐梓坡26号墓,长沙南塘冲13号墓,1956年长沙烈士公园18号墓,1957年长沙左家塘1号墓。这12座墓长沙就有4座,占1/3,其墓多为秦代秦墓 [12]。1956年长沙烈士公园18号墓[13],此墓为“竖穴洞室”墓,“竖穴洞室”出现较晚,且又出土秦式宽弦纹素地铜镜,故高至喜定为秦代的秦人墓。1957年长沙左家塘1号墓[14],随葬物品中的一件铜戈有铭文“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龙,丞□。” 吕不韦曾为秦相,四年即秦王政四年(前243年),故墓主当为秦人,墓当为秦取长沙后的战国末或秦代初。桐梓坡26号墓[15],出楚式和秦式两种陶器组合,且出秦式的半两泥钱和宽弦纹素地铜镜。半两泥钱出土长沙,当为秦取长沙后货币流通所为。长沙南塘冲13号墓[16],墓为土坑竖穴,随葬物品有蒜头铜壶、铜鼎、铜盆和陶鼎等。以蒜头铜壶随葬的习俗,秦代最为流行,延续到汉初,故是秦代秦墓。此外,高至喜在《论湖南秦墓》中还把长沙桐梓坡24、42、48、50、71号墓定为秦代秦墓。秦代秦墓如此集中在长沙,说明长沙是当时洞庭郡的统治中心。又考古工作者还在长沙发现了战国时期的楚城遗址[17],虽是楚城,但却一直沿用到晋,其必也为秦所用。



    里耶秦简中记载了许多地名,这就为探讨洞庭郡郡域的大致范围提供了条件。考释如下:
    J1⑥2: 迁陵邮行洞庭。 迁陵即里耶秦简所出处,今龙山里耶镇,乃县治所在。李学勤认为秦迁陵县,属洞庭郡[18]。其说甚是。而通常说法认为西汉置[19],显误。《汉书•地理志》载其属武陵郡治下。汉武陵郡是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从秦洞庭郡分置而出(后文论述)。因此,地处偏远的迁陵县既然在洞庭郡治下,那么,从今龙山里耶镇至长沙范围内,而又在里耶秦简中记载的一些地名,就可与《汉书•地理志》武陵郡治下的县名相对照,以确定其在洞庭郡治下。 洞庭,即洞庭郡,郡治今长沙市。
    J1⑧133: 廿七年八月甲戌朔壬辰,酉阳县狱(狱)史启敢言□:启治所狱留须,敢言之。 酉阳县,今湖南永顺县南。通常说法认为西汉置,显误,应秦时置。《汉书•地理志》载其属武陵郡治下,应属洞庭郡。
    J1⑧147:迁陵已计,卅四年余见(现)弩臂百六十九,凡百六十九。出弩臂四输益阳,出弩臂三输临沅,凡出七。今八月见(现)弩臂百六十二。 益阳,秦益阳县,今湖南益阳市东资水南。通常说法认为西汉置,显误。《汉书•地理志》载其属长沙国,长沙国是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从秦洞庭郡分置而出(后文论述),应属洞庭郡。 临沅,秦临沅县,今湖南常德西。通常说法认为秦置,则对,属黔中郡。若在公元前222年之后,则应属洞庭郡。《汉书•地理志》载属武陵郡治下。
    J1⑧157: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启陵乡夫敢言之:成里典、启陵邮人缺,除士五(伍)成里匄、成,(成)为典,匄为邮人。谒令、尉以从事,敢言之。 启陵,秦乡名,属迁陵县。成里,启陵乡下一个里的名称。
    J1⒃3:尉曹书二封,丞印。一封诣零阳,…… 零阳,秦零阳县,今湖南慈利县东。通常说法认为西汉置,显误。《汉书•地理志》载属武陵郡治下,应属洞庭郡。
    J1⒃5: ……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 内史,秦官名,掌治京师,因以为郡,治咸阳。 巴,秦郡名,邻洞庭郡西北,治江州,今重庆巴县西。 南郡,秦郡名,邻洞庭郡北部,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苍梧,秦郡名,邻洞庭郡南部[20],治零陵,今湖南永州[21]。
    J1⒃52: 鄢到销百八十四里,销到江陵二百四十里,江陵到孱陵百一十里,孱陵到索二百九十五里,索到临沅六十里,临沅到迁陵九百一十里。 鄢,秦鄢县,今湖北宜城东南,《汉书•地理志》载属南郡。惠帝三年更名宜城。 销,今湖北钟祥北[22]。 江陵,南郡郡治,秦置,今湖北荆州市。 孱陵,秦孱陵县,今湖北公安西南。《汉书•地理志》载属武陵郡治下。应属洞庭郡。 索,秦索县,今湖南常德东北。通常说法认为西汉置,显误。《汉书•地理志》载属武陵郡治下,汉顺帝时更名汉寿,应属洞庭郡。
    另外,还有沅陵的记载[23]。沅陵,秦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西南。通常说法认为西汉置,显误。《汉书•地理志》载属武陵郡治下,应属洞庭郡。
    又据《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长沙郡治下,还有罗县、临湘县、零陵县、耒阳县和郴县。罗县,今湖南汨罗市西北。临湘县,由楚长沙邑改,今湖南长沙市。零陵县,今湖南宁远县东南。耒阳县,今湖南耒阳市。郴县,今湖南郴州市。[24]其中罗县、临湘县属洞庭郡,而零陵县、耒阳县、郴县应属苍梧郡。由于不知秦代有苍梧郡,误记在长沙郡下。
    综合上述属县,洞庭郡郡域的范围可以大致推定为湘江中下游区、湘东北地区、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区及重庆乌江流域部分地区。[25]由于资料只是部分公布,故还需进一步考案。


    关于洞庭郡的废弃年代,里耶秦简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此时正是各地反秦斗争的高峰。因此,是年作为洞庭郡的废弃年代是成立的。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26],治理湘江中下游区与湘东北地区。同时,在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区及重庆乌江流域部分地区设置了武陵郡,郡治在秦黔中郡郡治溆浦城,改溆浦为义陵县[27]。这样,秦洞庭郡遂一分为二,秦洞庭郡郡名埋没不显,以致文献无征。

    注释: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 期。
    [2] 甄烈为刘宋时人,见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第195页。
    [3]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36郡中有“长沙郡”。
    [4]《宋本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影印本,第195页。
    [5] 《元和郡县图志》(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701页。
    [6] 秦黔中郡郡域范围,谭其骧认为约今湖北清江流域、湖南沅水、澧水流域以及重庆黔江流域。见《秦郡界址考》,《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21页。又见其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显是说没有包括楚巫郡。其实秦代的黔中郡已不存在。
    [7] 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367页。
    [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考古》2003年第7期。又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9][18] 参见李学勤:《初读里耶秦简》,《文物》2003年第1期。
    [10]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学界多认有误,应属黔中郡。其实,在公元前222年后,属南郡则不误。
    [11] 贺刚:《论湖南秦墓、秦代墓与秦文化因素》,《湖南考古辑刊》第5集,《求索》杂志社,1989年。
    [12] 高至喜:《论湖南秦墓》,《文博》1990年第1期。
    [13] 罗敦静:《湖南长沙发现战国和六朝洞室墓》,《考古通讯》1958年第2期。认定此墓为战国时期。但高至喜在《论湖南秦墓》(《文博》1990年第1期)中认定为秦代。甚是。
    [14]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左家塘秦代木椁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第9期。
    [15] 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西郊桐梓坡汉墓》,《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认定此墓为西汉墓。然高至喜、贺刚认定是秦代秦墓。甚是。
    [16] 湖南省博物馆:《三十年来湖南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17] 黄纲正、吴铭生:《战国长沙楚城初论》,《楚文化论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19] 见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后文的“通常说法”均来源于此。
    [20] 陈伟:《秦苍梧、洞庭二郡刍议》,《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王焕林:《里耶秦简释地》,《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21][22] 王焕林:《里耶秦简释地》,《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2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
    [24] 以上地理位置均据《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25] 谭其骧认为秦长沙郡领有今洞庭湖以南的湖南大部、江西西部和广东、广西北部沿边地带。见《秦郡界址考》,《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21页。又见其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26]《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高祖五年“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又《水经注•湘水》:“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
    [27]《水经注•沅水》:“汉高祖二年(二年当为五年误),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 溆浦,今湖南溆浦县南,属洞庭郡。西汉置县,名义陵,属武陵郡。屈原《九章•涉江》:“乘舲船以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楚、秦时即称溆浦。

    Dealing with Dongting Prefecture in Qin Dynasty


    Abstract:Based on archaeological studie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Qin Dongting Prefecture as the time of its foundation,the capital,the scope and the evolution in history,and conclude that Qin Changsha Prefecture named by historians turns out to the Qin Dongting Prefecture.

    Key words: Liye strips of Qin period; Dongting Prefecture; Changsha Prefecture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