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試析已公布的二支上海戰國楚簡
  • <太一生水>发微
  • 略论简帛的中医药学史研究价值
  • “爵戍”考
  • 出土《算数书》校释一则
  • 郭店儒简与告子学说
  • 治国与驾车 —谈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一段文字
  • 郭店楚墓竹简与儒学研究(2000年)
  • 释《五行》与《系辞》之型
  •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 最新热门    
     
    参加“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几点感想

    >

    一、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马承源先生介绍)

    马先生的介绍,大家兴趣最浓,问题也最多。比如裘锡圭先生说,他很怀疑简文“孔子”(合文)或许应释为“卜子”(合文),“卜子”就是卜商,即孔子弟子中以“文学”著称的子夏,李学勤先生也说,他完全支持裘先生的想法,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上博楚简,我是最初的整理者,马先生已经提到(他说“我们很忙,抽不出时间,所以请北京大学的李零教授对简文做了初步的分类和隶定”),[2]会议期间,老是有人来问,希望我对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我在会议上做过一点解释:

    (1)首先,马先生说的“孔子”,原文是作“※”,右下有合文号。裘先生说,这个字和常见的“孔子”不太一样,这是事实。我说,如果“孔子”是误释,那这个责任不在马先生,而在我。因为当初写释文,那是我把它释为“孔子”的。简文和一般的“孔子”写法不同,这个情况,我是早就注意到的(我也怀疑过这个字,它是不是“子上”的合文,或其他什么字)。但为什么我还要把它释为“孔子”?这是因为考虑到简文的上下文。

    说到简文的“上下文”,我想讲一下。马先生说,本篇是和另外两篇,即他称为《子羔》和《鲁邦大旱》的两篇,为同一人所书,原先是钞在同一卷上,属于三篇合钞;此篇没有篇题,《孔子诗论》是他根据内容加上去的。他说的“另外两篇”,就是我说的“上下文”,这次会议,没有展出材料,等于掐头去尾。

    为了让大家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对有关情况做一点介绍,讲一下我个人的理解,不对的地方,完全由我负责。

    第一,马先生说的三篇,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篇。这篇简文,原本是由六章构成(简文残缺,就现有简文看,至少有六章),章与章有墨钉为隔(有一个章号残去),接钞连写,而不是三篇合钞。因为简文分篇,多以篇号作结,另行钞写,和这种情况是不太一样的。

    第二,简文六章,不只中间三章有“孔子”(即我释为“孔子”,裘先生释为“卜子”的那个人),一头一尾也有。它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子羔问于“孔子”,马先生叫《子羔》;第三、四、五章,是“孔子”自陈,马先生叫《孔子诗论》;第六章,是鲁哀公问于“孔子”,马先生叫《鲁邦大旱》。它们显然都是围绕同一个人物。如果子羔和鲁哀公问教的人是孔子,那么论诗的也就只能是孔子。反之,释为“卜子”,也要有一致性。

    第三,简文有篇题,在第二简的简背(简文篇题有首题和尾题,上博楚简,首题多在正数第二简的简背,尾题多在倒数第二简的简背),是作“子羔”。这显然是据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而加,并不能涵盖全部内容(这种例子很多)。但这是简文原有的篇题。现在整理简文,一般原则都是,原来有篇题,就不再拟补。我们根据这个原则,应将此篇题为《子羔》篇,而不必另起题目,更不必起好几个题目。

    在做了上面这些说明之后,我说,当初我把简文中的那个合文释为“孔子”,主要考虑不是字形,[3]而是内容。子羔和鲁哀公问教的人,说话口气比较大,完全是教训的口吻。我个人感觉,这个人不太像是子夏,而更像是“孔子”。[4]

    (2)简文所见《诗经》篇名很多,《风》、《雅》、《颂》都有,排列似乎没有规律。这些篇名,大部分可以对出来,少数几篇在今本找不到,恐怕不能称为“佚诗”,因为这几篇也可能是同篇而异名。还有马先生提到的另外两篇简文,一篇是记歌曲的篇目和曲调,除《硕人》,均不见于三百篇;一篇是与《诗经》相似,也不见于三百篇。我理解,前者可能只是一个包含《硕人》在内的歌曲集的目录;后者则可能是一种模仿之作(这类拟作在汉代仍流行),恐怕也不能归入“佚诗”。

    (3)此篇开头的“诗毋邻言,乐无邻情,文毋邻言”,这个“邻”字,饶宗颐先生读为“吝”是对的。“邻”和“离”读音相差太远,读为“离”是不太合适的。

    二、马王堆帛书《式法》(李学勤先生介绍)

    简文释文见今年《文物》第7期(85-94页),开会时我才看到。池田知久先生和马克先生说我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要我务必发表评论。其实我并不是研究式法的专家(马克先生才是这方面的专家),对这篇东西也没有深入研究,仓促发言,只是提了一点问题,和大家商讨(可惜的是,我们讨论时,李学勤先生不在,得不到他的回应):

    (1)首先,《文物》发表的释文,我只粗读过一遍。这篇释文,题目是《马王堆帛书〈式法〉释文摘要》。原来我以为,“摘要”的意思是说,这篇帛书的篇幅很长,现在只摘登了其中的七段,它们虽然还不是全部,但每一部分是完整的。可是马克先生告我说,情况并不如此,即使是已经发表的简文,其实也并不完全:其中《祭》、《式图》,只有释文没有照片;其他五部分,照片上的字,开头、结尾往往漏掉,没有释文。我对了照片,情况果然如此。

    (2)此篇的第一部分,整理者称为《天一》。这一部分的开头,断句有误,应作“……所以胜。天一:东以庚寅,南以戊寅,西以甲寅,北以丙寅”。“天一”以下所述,当即下文所说的“天一之徙”。“所以胜”的上文还有5行字,完全没有释文。它是分天一所徙为十二神,马克先生在会上已经做了复原,可供整理者参考。我理解,这一章可能是天一家说的一个总表,作用相当九店、放马滩和睡虎地日书讲建除、丛辰的部分,是放在前面作提纲的。下面的《徙》是与方向有关的杂忌之一,它与天一之徙有关。再下来的《天地》,也与“徙”有关。古人说“天道曰堪,地道曰舆”(《汉书·艺文志》有《堪舆金匮》,注引许慎说),饶宗颐先生怀疑,它也可能与古代的堪舆家说有关。《上朔》,马克先生有详论,[5]李学勤先生叫“式表”,这个词是现代术语,就像我把式所表现的图式叫“式图”(释文第六部分用了这个标题),并不是古人本来的讲法。《祭》,亦属杂忌类。《式图》有图(释文有复原图,没有照片),帛书是按“坐阳”、“坐阴”、“皙”、“勺”四位排列宜忌,“坐阳”、“坐阴”是丛辰家的术语。它的内容似与上面的《祭》有关。关于这两部分的关系,我在会议发言中做了一点复原,并在黑板上画了复原图。我理解,《祭》的“复”、“折”、“掩”是从东方开始排,角、亢为“复”(原文残缺),氐、房、心为“折”(“心”上缺“氐、房”,“心”下脱“折”),尾、箕为“掩”;然后是南方,东井、舆鬼为“复”,柳、星、张为“折”,翼、轸为“掩”;然后是西方,奎、娄为“复”(裘锡圭先生和汪涛先生指出,“翼、轸掩”后脱“奎、娄复”),胃、昴、毕为“折”,觜觹、参为“掩”;最后是北方,斗、牵牛为“复”,须女、虚、危为“折”,营室、东壁为“掩”。可见这两部分是连在一起。《刑日》也有图(释文也附了复原图),是以“※”、“中”排列宜忌。这是原文结构的大概。

    (3)关于此篇的定名,学者有不同看法。这个问题比较麻烦。因为我们都知道,按照古代数术的传统,式法(用式盘运转决定吉凶的一种占卜)和选择(根据历日吉凶选择举事宜忌的数术)是内容相关的两类,《汉书·艺文志》把它统称为“五行”(后来史志也以此名泛指天文历算以外的数术)。早期式法是模仿天文,选择是模仿历法,选择和式法有关,正像历法和天文有关,两者有同构性。选择和式法的区别只是在于,式法是讲式的操作运行或与操作运行直接有关,而选择是按历行事,与式法有关的技术都是通过历来实现,它是相对独立于式的操作运行。式法在古代有很多门类,并不一定能用“景祐三式”(太乙、遁甲、六壬)来限定其范围和种类;后者也有许多不同的门派和类别,比如汉武帝聚占家决娶妇择日,当时请来的专家就有五行、堪舆、建除、丛辰、历、天人、太一七家(《史记·日者列传》),[6]历代讲这类数术的书也有“阴阳”、“五行”、“时令”、“月令”、“历书”、“历注”、“历忌”等不同名称。现在考虑定名,我的印象是,它恐怕更接近的还是选择而不是式法。现在称为《式法》,并不一定很准确,至少并不一定就比原来叫《阴阳五行》更好(后者只是一个笼统的名称)。

    (4)如果非给此篇起一个比较准确而不是笼统的名称,当然最好是和现已发现的同类书籍进行比较。现已发现的这类书,除楚帛书外,很多都被称为“日书”,还缺乏细致的分类,它们当中,真正有题名的日书只有睡虎地日书,其他“日书”的类别相当复杂,其中和睡虎地日书相仿,主要是九店和放马滩的日书,它们都是以建除总表和丛辰总表作纲目,附列分门别类的杂忌为主要形式,属于建除、丛辰家说。帛书与这类日书在形式上有类似处,也是既有总表,也有杂忌,但门派显然不同。马克先生建议,帛书既然是以天一家的总表作开头,也许最好叫《天一家说》或《天一家论》,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帛书释文除这一部分,还有可能与堪舆家说(如《天地》)或丛辰家说(如《式图》)有关,不一定是纯粹的天一家说。古代日书,很多都是实用手册,往往杂用众术,不主一家,我们不一定能够以家法来作定名标准。比如睡虎地日书,我们就不好称之为《建除家说》或《丛辰家说》。

    (5)选择与式法有关,并且相互匹配,过去我们对这一点很强调。但认真讲,这很可能只是战国秦汉以来的情况。因为《左传》一书中已经有若干择日之说。我们从《左传》的记载看,更早的择日之术,好像都是从历日禁忌的实际运用归纳出来,并不一定是配合于式法。早期很可能还有“前式法”的择日之说。[7]

    另外,顺便说一句,这次会议的报告还提到,王家台秦墓和虎溪山汉墓都出土了“式盘”(可惜没有幻灯),这是很重要的发现。因为这两件“式盘”,一件是战国末年的,一件是西汉初年的,比过去发现的八件年代更早。但我听过介绍的感觉是,王家台秦墓所出并不是真正的式盘,而只是一件画有“式图”并附有文字的有柄木板(因为它并没有天盘、地盘一类可以运转的构件);虎溪山汉墓所出,也不是九宫类的式盘,而是一件六壬式。


    [1] 参看:邢文《“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艾兰《闭幕式上的讲话》,以及孙庆伟录音整理的《专题报告摘要》,收入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六期(2000年9月),27-48页。

    [2] 这是马先生第一次向外界透露,我是上博楚简的整理者。关于上博楚简,外间报导很多,有些情况不太准确。比如篇名和种类,很多还是根据最初的整理,即1995-1996年的整理。1995年秋,上海博物馆请我整理这批楚简,我是一边剪贴分类,一边写录释文(不只是隶定,也括注释读和标点断句,这些工作从一开始就分不开)。当时,我在北京单干,手头没有照片,只有复印件,很多地方看不清,留下不少遗憾,错误在所难免。1996年冬,我把整理过的材料,片纸不留,全部上交,分出的书是80多种,每种都题了篇名,题目多出拟补,不一定准确。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到上海剪贴照片。那个冬天,我在上海博物馆蹲了三个月,白天在青铜部剪贴照片,晚上在招待所补改释文,马不停蹄,一直干到开学,春节都没有回家。当时协助整理的有李朝远、周亚、孙慰祖、马今洪、李柏华、韦志明、谢海元等人,大家合作很愉快,也很有成效。虽然因为抢活,我们的整理还留下不少问题,但毕竟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以后的注释工作是由马承源先生领导,我只承担一部分,其他是由大家分头进行。虽然我对后来的整理几乎一无所知,但多次往来于北京、上海之间,还是发现不少问题。近来,通过对脱水竹简的核对,我们又发现不少背题,可以订正原来的定名。我发现,简文所含古书,种类至少在100种以上。

    [3] 此字右上所从的├,也有可能是从“孔”字所从的∟讹变。楚文字中的“卜”字,一般是作“※”,与此差距较大。当然,李学勤先生解释说,这个合文中的“卜”字是取楚“占”字上半所从的“卜”字,而不是通常的“卜”字,这个问题还值得研究。

    [4]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羔比孔子小30岁,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子羔的年龄比子夏大14岁。但简文中的子羔却一点不像是长者,反而像是对话者的学生。

    [5] 马克《马王堆帛书〈刑德〉初探》,《华学》第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2-110页。

    [6] 五行家,可能与五行时令有关,是按三十节气排历。堪舆家,可能是按天道、地道选择时日。建除家是按建除十二值选择时日,其说见于九店、睡虎地和放马滩出土的日书。丛辰家,是按秀、结等另一套值神讲时日宜忌,也见于九店、睡虎地和放马滩出土的日书。历家,不详。天人家,是天乙家之误,其实也就是天一家,马王堆帛书《刑德》和本篇皆载其说。太一家,可能是与天一家类似的有关派别。

    [7] 北京大学刘瑛先生的博士论文《〈左传〉方术研究》(待刊)。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