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高丽文献中与耶律楚材有关的两条史料
  • 明四夷馆“鞑靼馆”研究
  • 燕齐方术“仙人”形象溯源
  • 关于元朝内迁畏兀儿人的几个问题
  • 高句丽地方统治结构研究
  • 回鹘西迁诸事考
  • 窝阔台汗国前期历史研究
  • 东突厥的归附与隋前期的边政
  • 温那沙考——嚈哒史研究之一
  • 回鹘文源流考辨
  • 最新热门    
     
    渠搜考

    外肅眘、北發、渠搜、氐、羌徠服”。
    4 《穆天子傳》卷四:“天子(穆王)乃遂東南翔行,馳驅千里。至於巨蒐氏。巨蒐之人𠮀奴乃獻白鵠之血,以飲天子。且具牛馬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甲戌,巨蒐之[人]𠮀奴觴天子于焚留之山。乃獻馬三百、牛羊五千、秋麥千車、膜稷三十車。天子使柏夭受之”。[4]
    今案:至少成康間渠搜來貢,其人穆王時依然存在,沒有理由懷疑。

    (二)

    渠搜之地望。
    1 前節所引有關先周時期渠搜的傳說或記載,多位置渠搜於中原之西,或逕稱之爲“西戎”。《漢書·揚雄傳下》載雄“解謿賦”有云:“今大漢左東海,右渠搜,前番禺,後陶塗”;將“渠搜”與“東海”對稱,亦渠搜故地位於中原以西之證據。
    2 《漢書·武帝紀》師古注引服虔曰:渠搜,“地名也”。又引應劭曰:“《禹貢》析支、渠搜屬雍州,在金城河關之西,西戎也”。又引晉灼曰:“‘王恢傳’:“北發、月支可得而臣”,似國名也。‘地理志’朔方郡有渠搜縣” 。[5]又引臣瓚曰:“《孔子三朝記》云:北發渠搜,南撫交趾。此舉北以南爲對也。《禹貢》渠搜在雍州西北,渠搜在朔方”。
    由此可見,渠搜人居地多得名“渠搜”。朔方有渠搜,金城之西亦有渠搜。
    3 《禹貢》所見渠搜之位置歷來有二說:一說位於《漢書·地理志下》所見朔方郡之渠搜縣;較早提出此說者,除臣瓚外,尚有酈道元。酈說見《水經注·河水三》:“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縣,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溝搜亭也。《禮三朝記》曰:北發渠搜,南撫交趾。此舉北對南。《禹貢》之所云析支、渠搜矣”。[6]另說以應劭爲代表,以爲應在金城之西。[7]
    今案:後說或是。果然,則朔方之渠搜乃自西而東遷入者。
    4 《穆天子傳》所見巨蒐之地望衆說紛紜,[8]或據《禹貢》有關記載推出,蓋指巨蒐爲《禹貢》所見“渠搜”;或據《穆天子傳》所載穆王行程推出。或以爲在陰山一帶,[9]或以爲在朔方,[10]或以爲在肅州以西至鄯善一帶,[11]或以爲在費爾幹納,[12]等等。今案:第一說近是。果然,則《穆天子傳》所描述的巨蒐卽渠搜,是已知位置較東的一支。
    5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注引《魏略·西戎傳》:“中道西行尉梨國、危須國、山王國皆幷屬焉耆,姑墨國、溫宿國、尉頭國皆幷屬龜茲也,楨中國、莎車國、竭石國、渠莎國、西夜國、依耐國、滿犂國、億若國、楡令國、捐毒國、休脩國、琴國皆幷屬疏勒”。其中,“渠莎”[gia-sai]應卽“渠搜”之異譯。然而,這個渠莎國不見載於《漢書·西域傳》,具體方位不得而知。按之《魏書·西域傳》:“渠莎國,居故莎車城,在子合西北,去代一萬二千九百八十里”,似乎在《魏書·西域傳》描述的時期,《魏略·西戎傳》所見渠莎國已經據有《漢書·西域傳》莎車國之王治。今案:這固然是一種可能性。但是另一種可能性同樣不能忽視:《魏略·西戎傳》所載“渠莎”其實祇是《漢書·西域傳》所載“莎車”的別名,《魏略》編者不明真相,誤一國爲二國。西域諸國,由於組成之種族較爲複雜,一國二名甚至數名者並非僅僅莎車一國。[13]
    6 《山海經·海內東經》稱:“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類似記載亦見《魏略·西戎傳》:“流沙西有大夏國、堅沙國、屬繇國、月氏國”。或以爲,《山海經》這則記載是漢通西域後所附益,並非原文。[14]今案:“豎沙”、“居繇”實係“堅沙”、“屬繇”之訛,可分別視爲“貴霜”、“粟弋”之異譯。《魏略》並列大夏、月氏、堅沙三者,雖無視時代差,然客觀上亦曲折地反映出大夏亡於月氏,月氏又亡於貴霜(堅沙)這一歷史過程。[15]又,雖然《魏略·西戎傳》可能是附會《山海經》的記載,但祇要考慮到渠搜的存在,就不難發現《山海經》的上述記載未必爲漢以後所附益:大夏(吐火羅)、堅沙(渠搜)、屬繇(粟特)和月氏四者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活動於流沙(騰格里沙漠)以西是無可懷疑的。
    7 《太平御覽》卷一六五引《涼土異物志》:“古渠搜國,當大宛北界”。《隋書·西域傳》:“鏺汗國,都葱嶺之西五百餘里,故渠搜國也”。這說明在鏺汗卽費爾幹納地區也有渠搜人。而這些渠搜人在《隋書·西域傳》描述的年代取代原來的吐火羅人,成爲費爾幹納地區的宗主,其名始得顯彰。中國史籍將“大宛”改稱“破洛那”(《魏書·西域傳》)或“鏺汗”也許與這一變動有關。
    吐火羅人至遲在前140年左右進入費爾幹納,[16]渠搜人進入該地當略早於此。進入費爾幹納的渠搜人一度聚居於Khojend,該地或許因而得名“貴山”[giuət-shean]。吐火羅人進入費爾幹納後,渠搜人北遷位於費爾幹納北部的Kāsān,Kāsān亦得視爲“渠搜”之異譯。[17]這可能就是《涼土異物志》稱“古渠搜國”在“大宛北界”的緣故。
    8 《太平御覽》卷七九三引宋庸《異物志》:“大頭痛、小頭痛山,皆[在]渠搜之東、勒之西,經之者身熱頭痛。夏不可行,行則至死。唯冬可行,尚嘔吐,山有毒藥氣之所爲。冬乃枯歇,故可行也”。按之《漢書·西域傳》:

    起皮山南,更不屬漢之國四五,斥候士百餘人,五分夜擊刀斗自守,尚時爲所侵盜。……又歷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又有三池、磐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里。臨崢嶸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二千餘里乃到縣度。

    知“大頭痛、小頭痛山”位於皮山之西、縣度之東。大小頭痛山旣在“渠搜之東”,則此處渠搜應在皮山之西無疑。至於其具體位置,《水經注·河水二》透露了一點消息:

    城南有水,東北流,出羅逝山西,山卽蔥嶺也,逕岐沙谷,出谷分爲二水。

    “羅逝”山應卽“迦舍羅逝”山;“迦舍”[keai-sjya]與下文之“岐沙”[ngye-shea]應爲同名異譯,“羅逝”[lai-zjiat]應卽梵文raja之音譯。“迦舍羅逝”猶言“迦舍王”。迦舍羅逝國,應卽《魏書·西域傳》所見“渴槃陁”、《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所見朅盤陀。[18]《梁書·西北諸戎傳》稱渴盤陁國“王姓葛沙氏”;“葛沙”[kat-shea]與“迦舍”、“岐沙”乃同名異譯。“迦舍”、“葛沙”旣與“渠搜”得視爲同名異譯,[19]正是宋庸《異物志》所見渠搜[gia-shiu]亦未可知。

    (三)

    渠搜人的生産、生活方式。
    1 《史記·夏本紀》“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卽序”。“集解”引孔安國曰:“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索隱”引鄭玄以爲“衣皮之人居昆侖、析支、渠搜,三山皆在西戎”。[20]
    《漢書·地理志上》:“織皮昆崘、析支、渠叟,西戎卽敘”。師古曰:“昆崘、析支、渠叟,三國名也。言此諸國皆織皮毛,各得其業。而西方遠戎,並就次敘也”。[21]
    由此可知,渠搜之特産爲毛織品。這種毛織品被稱爲氍㲣。[22]
    2 據前引《穆天子傳》,巨蒐之人具牛馬之湩,以洗穆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又獻馬三百、牛羊五千、秋麥千車、膜稷三十車。或可由此推得渠搜爲遊牧部落,兼營農耕。
    3 據前引《逸周書·王會解》,可知渠搜産䶂犬;而所謂“䶂犬者,露犬也,能飛,食虎豹”。知渠搜人能馴服猛獸。
    4 《拾遺記》卷三載周靈王時,“有韓房者,自渠胥國來,獻玉駱駝高五尺”。一說“渠胥”卽“渠搜”。[23]同書卷五則載漢武帝元狩六年,“渠搜國獻網衣一襲”。此爲傳說,錄以備考。

    (四)

    渠搜的族屬,歷來有若干討論。
    一說“渠搜”卽“粟特”(Sugda)。[24]今案:其說非是,蓋對音不類。說者曲爲之解,無濟於事。
    一說渠搜卽戰國時河西地區之月氏。[25]今案:應該承認此說有其合理性。一則,“渠搜”與“月氏”不妨視爲同名異譯。二則,河西地區確實可能有渠搜人活動。其時間也可能在月氏抵達河西之後。三則,《逸周書·王會解》之類典籍雖然同時並舉渠搜和禺氏(月氏),完全可能是將不同地區的同一種人誤解爲兩種,就是說這類記載也無礙渠搜卽月氏或兩者同源說成立。但是,如果考慮到有關渠搜的傳說所反映出來的渠搜人歷史異乎尋常之悠久,則將渠搜和月氏視爲兩種似乎更爲妥貼。
    還有其他一些說法,[26]茲不一一。
    以下是本文的新說:渠搜可能與少昊族同源。
    一、少昊卽己姓青陽。
    據《左傳·昭十七年傳》疏,《世本》言“青陽卽是少皞”。但相傳黃帝之子名青陽者有二,一爲己姓,一爲姬姓。蓋據《國語·晉語四》:

    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夷鼓皆爲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爲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爲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爲姬姓。

    爲方便起見,這二青陽不妨分別稱爲己姓青陽和姬姓青陽。
    由於同爲黃帝之子而有二人同名青陽,後人産生種種疑惑。[27]或以爲得姓者十四人應爲十三人,青陽、夷鼓所得“己姓”應爲“姬姓”,夷鼓便是蒼林。[28]
    今案:二青陽均爲黃帝之子而同名,固然可疑,但這很可能僅僅是文字之訛,不能因此從根本上否定《國語·晉語》的記載。
    一則,《史記·五帝本紀》亦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改“四”爲“三”,缺乏依據。
    二則,《國語·晉語》明載青陽旣有己姓,又有姬姓,結合《大戴禮記·帝繫》: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産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産顓頊。

    更可知二者有不同的母系:己姓爲方雷氏,姬姓爲西陵氏。二青陽不應混爲一談。
    《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爲嫘祖。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爲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其中,“江水”乃“泜水”之訛。[29]據此,可知《大戴禮記·帝繫》所述“青陽”當爲玄囂;旣然“有天下”者並非玄囂本人,僅僅是“其後”(昌意的情況也可供參考),不同於少昊本人已有天下,玄囂青陽便不可能是少昊。故“索隱”認爲《史記》上引記載表明“太史公意青陽非少昊明矣”。[30]
    《世本》旣載少皞卽青陽,又載“己姓,出自少皞”(《左傳·昭十七年傳》正義引),則少昊應爲己姓青陽。少昊旣爲己姓青陽,玄囂便是姬姓青陽。
    要之,黃帝之子有二青陽,姬姓青陽與己姓青陽,前者卽玄囂,後者卽少昊。
    二、少昊有可能先昌意居有若水。
    1 如上所述,玄囂卽姬姓青陽降居泜水,降居若水者爲昌意。但《春秋釋例·土地名之三》(卷七)引《世本》稱:“鄀,允姓之國,昌意降居爲侯也”。似乎昌意降居之處原爲允姓之國。
    2 若水流域的這個允姓國祇能是少昊所建。蓋相傳少昊之子允格居鄀、有子鄀姓,鄀之得名顯然是因爲少昊曾居若水之故。至於前引《世本》提及的“鄀”,自應求諸若水流域,否則,便應該是“若水”之訛;[31]而杜氏所謂“在襄州樂鄉縣”的鄀卽所謂上鄀,應是允姓後來遷徙之地。[32]
    3 降生於若水的顓頊氏相傳東遷魯北窮桑輔佐少昊,也是少昊與若水淵源之明證。[33]
    4 《爾雅·釋言》:“若,順也”。“允”之本義亦爲順;《尚書·大禹謨》:“瞽亦允若”,乃同義連用。[34]允姓之“允”、若水之“若”無疑皆爲音譯,祇是在選用漢字時,已賦予他義;兩譯稱所選漢字本義均爲“順”,自非偶然。另外,允姓與羌人的混血種名爲“婼羌”。[35]婼,據《說文》十二篇下“女部”,“不順也。從女若聲。《春秋傳》有叔孫婼”。今案:叔孫婼似乎不可能以“不順”命名,許氏書當衍“不”字。《漢書·西域傳上》稱“婼羌國王號去胡來王”,顔注:“言去離胡戎來附漢也”,“去胡來”這一譯稱的漢文字面意思顯與“婼”字本義相一致;換言之,“婼”字本義同“若”。 [36]從中似乎也可以看出允姓與若水的關係。
    要之,在昌意降居之前若水已有允姓國,少昊之據有若水先於昌意,若水應爲少昊可以追溯的最早故地(其後裔之居地因而有得名爲“鄀”者)。少昊後來因故東遷,國號“窮桑”,“窮桑”[giuəm-sang]與“允姓”[jiuən-sieng]爲同名異譯。
    三、“渠搜”與“允姓”得視爲同名異譯。
    “渠搜”,就其名稱而言,雖然旣可以視爲“月氏”或“虞氏”之異譯,又可以視爲“允姓”之異譯。但如果考慮到渠搜族之年代似乎早於月氏之前身有虞氏,且始終活動於中原以西,則該族與少昊同源之可能性更大。蓋原居若水之允姓卽少昊族,除大部東遷魯北窮桑外,尚有餘衆散處朔方等地,史稱渠搜。
    以下是幾點補充:
    1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日之所入處”。同書“海內經”則曰:“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閒,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若”,《說文》六篇下“叒部”作“叒”,云“日出東方湯谷所登榑桑,叒木也,象形”。一說《說文》所言是東極若木,《山海經》所說乃西極若木。[37]今案:以上所引表明:日出、日入之處均有若木,日出處若木亦卽扶桑,而若木所生,卽若水所出。允姓國以及昌意所據若水一般認爲卽今四川雅礱江,固不失爲一說,但不排除另一種可能:雅礱江之西另有若水。上引《山海經·大荒北經》郭注稱:若木“生昆侖西附西極”;《離騷》云:“折若木以拂日”。王逸注:“若木在昆侖西極,其華照下地”;均可爲證。這就是說,允姓之來源或者更可以向西方追溯。
    要之,若木所生乃有若水,若木不僅生於西極日入之處,亦生於東方日出之地(所謂“扶桑”或“窮桑”),蓋與少昊氏之遷徙有關。
    2 昌意降居之前據有若水的允姓國、自若水東遷窮桑的少昊族、作爲少昊族後裔的允姓之姦、以及後者西遷成爲塞種一部且最終散處西域各地之Asii等雖然同出一源,但由於彼此際遇不同,可能在語言、習俗甚至體貌特徵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3 《廣弘明集·辨惑篇》載梁荀濟“論佛教表”引《漢書·西域傳》之文曰:“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燉煌,爲月氏迫逐,遂往葱嶺南奔”。[38]一般認爲,此處所謂“允姓之戎”應卽見諸《左傳·昭公九年》之陰戎。這固然不失爲一種可能性。但似乎有必要指出下述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荀濟所引“允姓之戎”實際上是渠搜,亦卽東遷窮桑的允姓國之餘衆。而被認爲是西遷允姓之戎支脈的一些部落,譬如烏孫[a-siuən],同樣也可能是渠搜人。
    4 旣然少昊氏之號“窮桑”與“允姓”爲同名異譯,月氏前身有虞氏之祖顓頊之號“高陽”(卽少昊之故號“窮桑”)與“虞氏”或“月氏”亦爲同名異譯,則“月氏”一名與“允姓”或“渠搜”也是同名異譯。因此,河西乃至西域各地與“月氏”、“允姓”等類似的族名、國名、地名究竟得自月氏還是允姓頗難區分。不僅如此,西方史籍所載Sakās諸部中的Gasiani與Asii(Asiani)固然可以使之對應於月氏與允姓,但也不妨指Gasiani爲允姓,指Asii(Asiani)爲月氏。有關問題的徹底解決,祇能以俟來日了。


    [1]《今本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十六年,渠搜氏來賓”,或與《新書》依據相同。
    [2] 劉向《新序·雜事第一》亦稱:舜“立爲天子,天下化之,蠻夷率服,北發渠搜,南撫交趾,莫不慕義,麟鳳在郊”。
    [3] 《晉書·張軌傳》史臣曰:“渠搜是居,大禹卽而方敘”。
    [4] 《列子·周穆王篇》:“馳驅千里,至於巨蒐氏之國。巨蒐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
    [5] 王恢,《漢書》無傳,晉氏所引見“韓安國傳”。
    [6] 陸德明說略同,見《尚書正義》,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註疏》,1991,p.150。
    [7] 傅寅《禹貢說斷》卷二支援應說:“以余考之,漢朔方之渠搜非此所謂渠搜,此亦當是金城以西之戎也。後世種落遷徙,故漢有居朔方者,若禹時渠搜居朔方,則不應浮積石,陸氏之說非也”。胡渭《禹貢錐指》卷十說略同。
    [8] 參看王貽梁、陳建敏《穆天子傳彙校集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pp.215-216。
    [9] 鄭傑文《穆天子傳通解》,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p.73,以爲按穆王行程考察,巨蒐居地當在陰山北艾不蓋河、錫拉木倫河一帶。注12所引王貽梁、陳建敏書(出處同)以爲按之傳文,巨蒐居地距陽紆之東尾僅一日程,故必在陰山東麓之北至多百里左右處。
    [10]陳逢衡《穆天子傳注補正》卷四;小川琢治“周穆王の西征”,《支那歷史地理研究續集》,東京弘文堂,昭14,pp.326-327;等。
    [11]岑仲勉“《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槪測”,《中外史地考證》,中華書局,1962,p.34。
    [12]高夷吾“讀《穆天子傳》隨筆”,“古學叢刊”第3期(1937年7月),pp.1-17;等。
    [13]參看余太山《塞種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pp.210-215。
    [14]王國維“西胡考下”,《觀堂集林》十三,中華書局,1984,pp.611-616。
    [15]參看注13所引余太山書,p.43。
    [16]參看注13所引余太山書,pp.71-72。
    [17]當然,也不排除Khojend、Kāsān均得名於Gasiani,參看注13所引余太山書pp.71-72。
    [18]參看白鳥庫吉“西域史上の新研究”,《白鳥庫吉全集·西域史研究上》(第6卷),岩波書店,昭45年,pp.135-136,以及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pp.983-984。
    [19] “迦舍”、“葛沙”也可能是Gasiani之漢譯,參看注13所引余太山書pp.210-215。
    [20] 鄭玄說《尚書正義》亦引之。今案:鄭氏以“渠搜”爲山名,或有所據。其山蓋因渠搜人所居而得名。
    [21]《宋書·禮志五》:“ ……斑白鼲子、渠搜裘……皆爲禁物”;《宋書·符瑞志下》亦稱:“渠搜,禹時來獻裘”;可以參看。
    [22] 參看馬雍“新疆佉盧文書中之kośava卽氍㲣考——兼論“渠搜”古地名”,《西域史地文物叢考》,文物出版社,1990,pp.112-115。
    [23] 岑仲勉“上古東遷的伊蘭族——渠搜與北發”,《兩周文史論叢》,商務印書館,1958,pp.44-54。
    [24] 注23所引岑仲勉文。
    [25] 注18所引白鳥氏文,載同注所引書,pp.223、224。
    [26] 見10所引小川氏文,載同注所引書,pp.327-328。
    [27] 如《左傳·昭十七年傳》疏:“《晉語》稱青陽與黃帝同德,故爲姬姓。黃帝之子十四人,爲十二姓,其十二有姬有己,青陽旣爲姬姓,則己姓非青陽之後。而《世本》己姓出自少皥,非青陽也。事遠書亡,不可委悉耳”。諸如此類。
    [28] 《史記·五帝本紀》“索隱”:“舊解破四爲三,言得姓十三人耳。今案:《國語》胥臣云:‘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爲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陽與蒼林爲姬姓’。是則十四人爲十二姓,其文甚明。唯姬姓再稱青陽與蒼林,蓋《國語》文誤,所以致令前儒共疑。其姬姓青陽當爲玄囂,是帝嚳祖本與黃帝同姬姓。其《國語》上文青陽,卽是少昊金天氏爲己姓者耳。旣理在不疑,無煩破四爲三”。今案:小司馬說甚是。《漢書·古今人表》:“方雷氏,黃帝妃,生玄囂,是爲青陽。絫祖,黃帝妃,生昌意”;以及《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皇甫謐曰:“[黃帝]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均將己姓青陽與姬姓青陽混爲一談,未安。又,《國語·晉語四》韋注雖然承認有二青陽,一爲己姓,一爲姬姓,但又說“方雷,西陵氏之姓”,等於說己姓青陽是嫘祖所生;也是爲了否定青陽有二,致誤原因與《漢書·古今人表》等相同。
    [29]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p.217。
    [30]《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宋衷曰:“玄囂青陽是爲少昊”;非是。
    [31]張澍所輯《世本·居篇》逕作:“若水,允姓國,昌意降居爲侯”(《太平御覽》)。輯者桉曰:“杜預以昌意所封在鄀,乃襄州樂鄉,非是南郡之鄀。允姓爲秦所入者,《世本》以若水爲允姓,誤矣”。今案:輯者不知己姓青陽亦曾居於若水,因而指斥《世本》;非是。另案:此則不見載於今本《御覽》。又,同書所輯《世本·氏姓篇》:“婼,姬姓之國,黃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爲諸侯,此其後也”。輯者桉曰:“此婼在襄州樂縣,見杜預《左傳》注,《世本》以昌意降居之若水當之,非也”。今案:輯本所引見諸《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卷一四五)。旣然昌意曾居若水,其後裔所居處名婼也是完全可能的。結合《路史·國名紀》所引《世本》關於鄀爲“允姓國”的記載,則也不妨認爲下鄀得名於允姓,而上鄀得名於昌意之後。
    [32] 樂鄉之鄀,可能是自下鄀入遷允姓之戎的遺蹟。《路史·國名紀》:“舊鄀本商密,秦楚界上小國。《世本》云:‘允姓國’。秦入之,後遷南郡。今襄之宜城西南有鄀亭。山上有城險固”。今案:舊鄀當得名於允格,非秦所入。
    [33] 參見本書卷一第二章。
    [34] 趙和平《〈說文〉小篆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pp.155-157。
    [35] 參看本書卷一第三章。
    [36] 說詳周連寬《漢婼羌國考》,“中亞學刊”第1輯,中華書局,1983,pp.81-90。
    [37] 見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卷十七,巴蜀書社,1985。
    [38]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五十二,p.129。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