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历史论文
  • 高句丽与中国
  • 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 写给历史教师的建议
  • 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初探
  • 解答选择题中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
  • 近年来关于抗战初期中日战略研究述评
  • 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应注重规律与认识
  • 挖掘教材实例培养思维能力
  • 在填空题中进行历史思维能力考查
  • 浅谈历史课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 最新热门    
     
    对社会课中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的思考与认识

    ,能够通过内涵十分丰富的历史和地理常识,予以最浅显的反映。或者说,地理和历史常识是学生认识社会的两个窗口。
       (二)史、地社会常识对学生认识社会所起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社会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小学社会课所要完成的三方面任务: 1.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 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这里所说的社会常识,很大一部分是地理和历史常识。比如,我们要了解中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以及风俗习惯。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历史就是昨天的社会,因此,循着历史的线索追寻昨天的“足迹”,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社会。比如,我们了解了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是我国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了解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了解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尤其是在中国党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就不难理解我们国家的-性质。因此,地理和历史知识不仅给予了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的两个视角,还给予了我们认识社会的方法论上的指导,比如看待社会要有时空观。
      
       2.在能力方面,“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地理、历史社会常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图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例如,通过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历史事件的变化图等,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这些社会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地图上学习社会常识,不仅是社会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实际社会生活的需要。
      
       3.在思想教育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历史和地理社会常识有丰富的近、现代史和国请教育内容,它们对完成社会课思想教育任务,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在近、现代史方面,内容涉及了近代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的英勇奋斗和中国党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等。通过这些社会常识的讲述,使学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国情教育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比如,既讲述我国五种地形齐全,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的一面人讲述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相对不足的一面;既讲述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又讲述长江、黄河的洪涝灾害仍是中国的一大忧患;既讲述我国资源绝对数量大,又讲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数量较少。
      
       把我国的国情实实在在地摆在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社会,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较高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由上述可知,史、地社会常识能够很好地担负起社会课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方面的任务,因此,它们在社会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怪乎新编小学社会教材(人教版)中,史、地社会常识要占到三分之二的篇幅。
      
       二、社会课中的史、地社会常识与原历史、地理课的主要区别
       (一)不求史、地常识的系统性我们熟悉的小学历史课和地理课,在分科教学中保持着各自的系统。小学历史教材,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顺序,中国史部分分30个课题,比较详细地介绍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的发展情况,接下来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其中涉及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诸方面的内容。小学地理课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角度,由近及远,从乡土地理出发,讲到中国地理,最后简单介绍世界地理常识。
      
       由此可见,小学历史教材和小学地理教材,都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
      
       社会课作为一门课程,其知识应该有自己的体系。显然,这个体系既不能是历史的体系,也不能是地理的体系。因此,原来隶属于历史或地理学科的知识,在社会课的知识体系中就有了新的规定性。社会课更多地考虑从认识社会的角度来取材,因此,过去分科教学时一些取材的原则有了相应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史、地常识面临着筛选和重组。不求史、地常识的系统性,恐怕是两者最显著的差别。
      
       (二)史、地社会常识的组织和侧重点有变化原小学历史课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安排教学内容,即所谓“红线串珠”,每一课讲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内容比较全面,而且各课在教学中的位置几乎同等重要。社会课中的历史社会常识,强调从认识社会事物的角度来取材,内容详略有别。比如,认识“祖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教材只是突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郑成功、康熙等历史人物对国家统一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对这些人物其他方面的功过或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从历史课的体系看,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介绍显然是不全面的,但从社会课的体系看,这种选材恰到好处。
      
       原小学地理课主要介绍地理环境的特点,虽然也涉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但侧重点还是讲环境。而社会课的出发点是讲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比如东北林海雪原人们的生活、华北平原人们的生活、黄土高原人们的生活、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以及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等,环境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知识。
      
       (三)史、地社会常识的结合
      
       如前所述,历史、地理分科教学时,它们有各自的教育目标、知识框架和教学体系,不要求史、地常识的结合。而在社会课中,把认识社会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线索,从社会事物的纵向发展(即历史发展)与横向联系(即空间联系)两个层面分析问题,使社会课具有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
      
       分析社会教材(人教版),可以看到历史和地理社会常识的结合,大致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整体结构设计。例如,社会教材中的“认识祖国”部分,大致有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一方面对祖国方方面面的社会事物进行一系列的静态分析,包括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基本国情;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由古及今,对祖国-、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进行动态分析。这样,一条横向的线索和一条纵向的线索,把祖国的基本面貌勾勒了出来。分论部分主要是对祖国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特点进行介绍。一般而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最能打上环境的烙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注意捕捉这一点,笔触不只是停留在“昨天”,而是涉及“今天”,甚至展望未来,融入了历史发展的眼光。
      
       第二,一些知识点内容的设计。例如,“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上阐述京杭运河的兴衰与-、经济的关系,从京杭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讲到现在正在发挥和今后即将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阐明京杭运河的起止点、流经的地区、连接的大河,以及沿岸的名城。又如,“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教材选择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实——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弹-成功、人造卫星升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经济特区的建设。与现行历史课本不同的是,社会课没有局限于这几个历史的“点”,而是把它们看作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一 个个不同的侧面,从每一个历史的“点”上,向各行业的“面”上扩展。从解放牌汽车讲到我国汽车工业的巨大发展和分布;从大庆油田讲到我国石油工业的分布;从原子弹-成功讲到我国核工业的发展;等等,无一不是历史和地理常识结合的生动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社会课中讲述历史和地理社会常识,是由社会课本身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的,而决不是原来小学历史课和小学地理课的简单合并。
      
       (二)社会课中的历史和地理社会常识融入“认识社会”的知识体系,必须突破原来的历史、地理分科教学的知识框架,进行知识的重组。
      
       (三)社会课中历史和地理社会常识的结合,是社会课特有的时空观或思维方式。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