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析宣颖的解《庄》进路

时间:2009-7-24 13:44:08  来源:不详
断续杂凑说话。今人零碎读之。多不成片段。便不见他篇法好处。”
  宣颖也总能简明扼要地抓住《庄子》各篇的“主意”或妙旨。如他解《逍遥游》,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此三句一篇之主也”。又说:“《逍遥游》一篇文字只是‘至人无己’一句文字”,“《逍遥游》主意只在‘至人无几’,‘无几’所以为逍遥游也”。解《养生主》说:“‘缘督’二字,一篇之妙旨”,“解牛之喻,不过写此二字”。解《人间世》,认为“《人间世》不过有二端:处人与自处”,“前说处人。后说自处。是一套事”。
  宣颖认为,不仅《庄子》内篇各有“主意”,而且整部《庄子》也有“主意”。宣颖在解《人问世》时说:此篇要旨,总不外“逍遥无己”妙义。故曰看透第一篇‘无己’二字,一部《庄子》尽矣。此篇尤其著者。按照宣颖的理解,整部《庄子》的主意在“无己”。
  
  二、进路二:以儒解《庄》
  
  宣颖本人对儒家的生活方式多有尊崇。比如他非常重视孝道,并笃行之,《续纂句容县志》中记载宣颖“性至孝……亲殁,庐墓三年。”(转引自钱奕华著,《宣颖南华经解之研究》,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1页)宣颖在解《庄》时,以“以儒解《庄》”为宗。
  宣颖认为,《庄子》所育,与儒家所言并无大矛盾,内在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庄子倾服圣门”,《庄子》是“圣门津筏之书”,其具体解说也多援引孔孟之义。无怪乎其学弟张芳菊在《南华经解序》中说:“是书之行,其有功于孔孟甚大。曷可少哉!”宣颖曾颇为遗憾地说:“惜(按:庄子)不及亲炙乎圣人者”。“向使以庄子之才而得亲炙孔子,其领悟当不在颜子下。”嗍在宣颖看来。“庄子不仅是属于儒家,而且他在儒家中还应该享有较高的地位。”宣颖在注解《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一段时,说:“看他忽然举《春秋》,庄子胸中未尝须臾忘夫子也。”宣颖在解《逍遥游》时。认为庄子的“无己”说与孔子的“克己”说是一致的,都是“心学”。他说:“庄子作文为千古学人解粘释缚。岂宋儒能测其涯溴耶,故窃谓孔子之绝四也,颜子之乐也,孟子之浩然也,庄子之逍遥游也。皆心学也。”
  宣颖在解《庄》时。多次提到“心学”概念,如他解《逍遥游》说:“庄子点化惠子收尾处数句。纯是说心学上事,却特意点破逍遥二字,其教后来学人深矣。”何谓“心”?宣颖曾说庄子“以删叶寻本,披枝见心”,显然,宣颖认为的“心”即是“本”,也就是宣颖所说的“道体”,“精蕴”。而“心学”,即是孔孟的“心性之学”。《大宗师》中有这样一段孔子和颜回关于“坐忘”的对话,宣颖解之日:“此圣贤心地密印处。读此可见孔颜心学,可见庄子倾服圣门。”显然,宣颖把庄子不仅列入了儒家,而且是孔孟“心性之学”一派。
  同为孔子后学,庄子与孟子同时代。但他们之间没有积极的呼应,这一点,张芳菊也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他在《南华经解序》中接着宣颖说:“吾独惜乎庄与盂同时而不相知也。当是时,儒之嫡传有子思子夏。周之传出于子夏之门人。轲之传出于子思之门人。孟犹之嫡传而庄其别传也。庄之书言孔氏七十子盛矣。而不及孟。孟辩杨墨未之及庄。”
  按惯常的说法,《中庸》是孔盂之后儒家阐扬“心性之学”的重要经典。由于宣颖倾向庄子为儒家心性之学一派,所以很自然,他又认为《庄子》之书与《中庸》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庄子》为“表”,《中庸》为“里”。宣颖说:“予谓《庄子》之书与《中庸》相表里,特其盲用处少,而又多过于取快之文。固所谓养之未至。锋芒透露。”

  至于《庄子》中偶尔有“诋訾孔子”的内容,宣颖解释说它们都只是作为《庄子》“行文之资助”而已,不能认其是庄子本意。如宣颖在注解《德充符》中的“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一段说:“不是孔子又忽尔浅陋,都是庄子文字要衬出叔山耳!”
  
  三、进路三:以禅解《庄》
  
  宣颖认为。庄子之学与“神仙之术”有别,并且与“氏之学”也不同。他既批判“后人每有采庄子语附会神仙之术”。又感叹说:“若具区冯氏谓为佛氏之先驱。鸣乎!庄子岂佛氏之先驱!”《德充符》中有“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一节内容,宣颖解释说:“此节特借惠子辨明无情之说,不是寂灭之谓也。只是任吾天然,不增一毫而已,可见庄子与佛氏之学不同。”可见,至少在表面上,宣颖是反对以“佛”解《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