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从记数法到复数域:数系理论的历史发展

时间:2009-7-24 13:44:47  来源:不详
清复数概念的工作中,爱尔兰数学家哈米尔顿(Hamilton,1805 – 1865) 是非常重要的。哈米尔顿所关心的是算术的逻辑,并不满足于几何直观。他指出:复数a+ bi 不是 2 + 3意义上的一个真正的和,加号的使用是历史的偶然,而 bi 不能加到a 上去。复数a+ bi 只不过是实数的有序数对(a,b),并给出了有序数对的四则运算,同时,这些运算满足结合律、交换率和分配率。在这样的观点下,不仅复数被逻辑地建立在实数的基础上,而且至今还有点神秘的 也完全消除了。
  回顾数系的历史发展,似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数系的每一次扩充,都是在旧的数系中添加新的元素。如分数添加于整数,负数添加于正数,无理数添加于有理数,复数添加于实数。但是,现代数学的观点认为:数系的扩张,并不是在旧的数系中添加新元素,而是在旧的数系之外去构造一个新的代数系,其元素在形式上与旧的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它包含一个与旧代数系同构的子集,这种同构必然保持新旧代数系之间具有完全相同的代数构造。当人们澄清了复数的概念后,新的问题是:是否还能在保持复数基本性质的条件下对复数进行新的扩张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哈米尔顿试图寻找三维空间复数的类似物时,他发现自己被迫要做两个让步:第一,他的新数要包含四个分量;第二,他必须牺牲乘法交换率。这两个特点都是对传统数系的革命。他称这新的数为“四元数”。“四元数”的出现昭示着传统观念下数系扩张的结束。1878年,富比尼(F.Frobenius, 1849 – 1917) 证明:具有有限个原始单元的、有乘法单位元素的实系数先行结合代数,如果服从结合律,那就只有实数,复数和实四元数的代数。
  数学的思想一旦冲破传统模式的藩篱,便会产生无可估量的创造力。哈米尔顿的四元数的发明,使数学家们认识到既然可以抛弃实数和复数的交换性去构造一个有意义、有作用的新“数系”,那么就可以较为自由地考虑甚至偏离实数和复数的通常性质的代数构造。数系的扩张虽然就此终止,但是,通向抽象代数的大门被打开了。



参考文献

[1] Tobias Dantzing. Number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38
[2] Carl Boyer.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68.
[3] Morris Kline.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4] ----. 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5] E.T.Bell: Men of Mathematics, Dover Publications, New York,1937.
[6] R.Courant & H. Robbins. What is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1978.
[7] P.Benacerraf & H. Putnam.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Selected Readings), Prentice-Hall, Inc. 1964.
[8] H.E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 New York, 1964.
[9] Philip Kitche.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10]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三卷 数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年
[11] 李文林. 数学史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 李文林主编. 数学珍宝,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 李继闵. 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研究.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
[14] 纪志刚. 南北朝隋唐数学.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15] 纪志刚. 分析算术化的历史回溯.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年第4期
[16] 王建午, 曹之江, 刘景麟. 实数的构造理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