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陈留公主

时间:2009-7-24 13:54:16  来源:不详
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这首诗很可能使用了南朝流行的形式和技巧,向丈夫传递怀旧的情绪及鸳梦重温的期盼。王肃读到了这诗,陈留公主自然也读到了。陈留公主怎么办呢?她以王肃的名义,写了一首诗作为回答:
              “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公主委婉地拒绝了谢氏重归家庭的要求。按理,谢氏即使不能再作嫡妻,屈身以奉公主,二女共事一夫,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没有实现,我猜想是由于陈留公主拒不同意吧。夹在中间的王肃,“甚有愧谢之色”,只好在自己居家所在的洛阳延贤里筑一座正觉寺,把谢氏安置其中。谢氏出家为尼,是为了北上寻夫,而找到丈夫之后,却被迫要真的出家了,这真是人生的一个幽默。好在寺庙就在夫家左近,自己的一儿二女可以随时相见。王肃突然病死,又使谢氏的人生发生新的变化。陈留公主并无子女,所以她在王肃死后也无须继续留在延贤里。刚刚从南朝到来的王肃的儿女,才真正构成了王肃的家庭。可以想象,即使谢氏此后并没有还俗,她和儿女之间的家庭生活应当基本上是正常的。
  谢氏带到北方来的二女一儿,除了二女儿我们无从考证以外,大女儿王普贤和儿子王绍,都有墓志留存,对于我们了解这一家人的情况大有帮助。王肃死时,王普贤十五岁,王绍十岁,二女儿应当在二者之间。墓志中描述北投王肃的经历,王普贤墓志说:“痛睾鱼之晚悟,感树静之莫因,遂乘险就夷,庶恬方寸。”王绍墓志则说:“年裁数岁,便慨违晨省,念阙温清,提诚出崄(险),用申膝庆。”好不容易见到父亲,他很快就病死,对于这一家离乡背井、远窜异国的人来说,沉痛哀伤,实非他人所易感知。王普贤墓志说:“惟[天]道冥昧,仍罗极罚,茹荼泣血,哀深乎礼。”王绍墓志说:“天道茫茫,俄锺极罚,婴号茹血,哀瘠过礼。”王绍以唯一的儿子得以继承王肃的爵位(昌国县开国侯),而王普贤被选入宫中,成为宣武帝的“贵华夫人”。可是这姐弟两个都未得长寿,普贤死于孝明帝延昌二年(513),年二十七;王绍死于延昌四年(515),年二十四。两人的墓志都介绍了父母和祖父母,都提到王肃的夫人是谢氏,普贤墓志还提到王肃“后尚陈留长公主”,王绍墓志则提都不提,好似陈留公主不存在一样。这说明,在王肃死后的王氏家庭生活中,陈留公主已经不再有什么影响了,也许,是她自己主动地淡出了这个突然出现的家庭。

   于是,陈留公主重新回到了过去的生命轨道:漂泊着,无所依归。
   陈留公主再次寡居时,年龄不会超过三十五岁。这对于一些愿意攀附皇亲的人,还是有吸引力的。《魏书》卷六四《张彝传》,记录了陈留公主又一次谈婚论嫁的情况。张彝出身清河张氏,才望俱显,妻子病故,正要续弦。“时陈留公主寡居,(张)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你情我愿,再好不过。根据《资治通鉴》卷一四五,这是景明三年(502)的事。这一年,张彝四十一岁,公主约有三十四、五岁,寡居也差不多有一年了,正是组成半路夫妻的好时候。可是斜次里杀出个高肇,也看上了陈留公主。高肇是宣武帝的舅舅,时任尚书左仆射,正是炙手可热的权臣。但是高肇虽然自称出自名门勃海高氏,但实际上来自辽东,很可能是高丽人。高肇本人粗劣无文,凭着与皇帝的亲戚关系成了暴发户,当时舆论,恐怕没有什么好说法。陈留公主先后所嫁,一为刘宋皇室后裔,一为琅琊王氏的名士,她还拒绝过另一位外戚贵人的求亲,这样的经历,使她的见识必有不同凡俗之处。对于高肇的求婚,“主意不可”,爽快地拒绝了。这一下激怒了高肇,就在政治上陷害张彝。这自然也阻挠了陈留公主的婚事。不久张彝中风偏瘫,史料中不再见他与陈留公主之间还有什么联系。
   陈留公主的婚姻史,能够从史料中寻找到的线索只有以上这些。
   景明二年五月,就在王肃病死的前两个月,孝文帝的弟弟咸阳王元禧因谋反罪名被赐死。《魏书》卷二一上《献文六王传上》记载,元禧与公主妹妹诀别,托以后事,言及自己的一二爱妾,这位公主又是伤痛,又是愤怒,骂道:“坐多取(娶)此婢辈,贪逐财物,畏罪作反,致今日之事,何复嘱问此等!”我曾经想象这位性格鲜明的公主,就是陈留公主。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可以知道陈留公主应当与元禧同母(封昭仪),而且也知道了她为什么拒绝高肇的求婚,因为高肇是元禧之死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受过学术训练的人都知道,要使你的研究经得起推敲,千万不要作类似的假想。可是,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有材料证明这位斥责兄长纳妾的公主,就是陈留公主,我是不会太惊奇的。
   虽然就法律意义上说,纳妾制度一直是古代中国婚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