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历史学者需要眼睛向下透
历史学者需要眼睛向下*
最新热门    
 
让眼睛和心灵一起融进课堂

时间:2010-1-28 12:09:15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200832628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了三节公开课,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二节课《知识改变生活》,印象深刻。先看本节课的教学片段: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自己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陪伴者。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知识改变生活》,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书面形式将学习目标下发给学生),让学生仔细研读学习目标,看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约23分钟,学生没有疑问。

 

师: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达成目标。下面我们要自己研读课文和图册,一般我们要阅读课文和其他文章时怎样阅读?有什么方法?

 

1:先提出问题,再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

 

2:找出重点,深深体会其含义。

 

3:边读课文边做笔记,毛主席曾说:不动笔不读书。

 

师:我们的社会课文一般都是论述文,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阅读呢?

 

4:可以先找重点句。

 

5:我们可以先看标题。

 

师:我们可以用以下的五步法来阅读:先读引言、看标题(大小标题之间是有联系的,是简提纲)、找论据、找联系、列问题。下面我们就照这样的方式试试,并从中获取你认为有用的信息,完成之后举手。

 

学生:看书。

 

(很多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地看书,有的边看边划。5分钟后,3人完成,举手示意;530秒后,4人举手。7分钟后32名学生的任务没有完成。)

 

师:好了,下面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主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如下1.解决你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2.每个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提23个有质量的问题。3.每个小组派1位同学做记录并做中心发言。

 

教师让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讨论提出问题,有两个小组在讨论,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在阅读,只有1个小组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了问题。教师让小组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其他小组都不知道该怎样评价,只有提问题的小组评价自己小组所提的问题还可以。教师又让学生说说知识对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响,9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在4人小组讨论时还有23个同学在阅读)

 

评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陪伴者。本节课教师的立意很高,教学理念先进,在课堂上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科间学习方法的迁移,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那么学生的阅读效果如何呢?虽然无法量化,也无法检测,但我们可以进行课堂观察,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的同时,让教师的眼睛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融进课堂。观察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尽管学生在阅读时全神贯注,但在老师要求讨论时还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阅读,并没有参与讨论,这说明学生阅读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教师也应该及时检测学生阅读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学习,也才是有效的。

 

一、不要高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他们有的能力还不具备,比如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对论点、论据以及文章各段的联系理解都不深刻。因此我们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在阅读的方法指导方面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方法,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收到最佳效果。如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按照阅读五步法让学生阅读课本和图册,尽管学生读地非常认真,但阅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阅读后没有提出能够反映他们阅读效果的问题。教师应该进一步明确阅读的方法,如让学生找论据,学生找到了没有,论据在哪里?如果教师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按照学生所提出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效果就不一样了。如老师进行学法指导时,提问“历史与社会学科有什么独特的阅读方法吗?”学生纷纷说“找课文的重点,去深深地体会”“先列出问题,小组讨论”,这是多么好的生成性资源啊,而老师没有捕捉到,更没有应对学生的回答,而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步骤,直接把老师所设计的阅读方法(看引言、看标题、找论据、找联系、列问题)进行了呈现。假如老师应着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我们怎么去找课文的重点?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之处,历史与社会课本中哪些内容是重点呢?”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出“看标题、找论据、找联系”的阅读方法。然后老师在紧接着的第三环节中下达小组阅读任务:①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哪些论据说明“知识改变生活”这一标题论点吗?②你能梳理出课文三个标题之间的关系吗?③提出23个有质量的问题,即有助于学习目标实现的问题。很显然,通过这样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操作起来比原来的教学流程更加紧凑、顺畅,也节约了教学时间,培养了学生自学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

 

不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估学生,实施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不会因忽略这一点造成教学上的夹生饭和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二、不要高估学生的知识储备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是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的。要吸收新的知识,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是前提。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同时也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落脚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问之后,第一个小组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知识改变了人的生活?知识是如何改变人的生活的?知识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利和弊?应该说学生的三个问题提得很好,由浅入深,教师若能组织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论证知识改变了人的生活,同时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讨论知识给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水到渠成,由浅入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原有的知识储备,又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规律。而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过高估计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物质影响,而是探究知识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多半只能感性地认识世界,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政治生活是什么,所以做为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要高估学生的知识储备,认为自己知道的学生就一定懂。

 

三、提问不宜太深

 

教师提问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循序渐进,要由浅入深,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考虑问题的有效性和探究价值以及探究空间。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如学生无法回答,教师也解释不清,缺乏学生经验和生活基础支撑的问题,不要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去探究。如这位老师在学生提问之后,抛出一个问题:“在上一个小组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哪个问题最有质量?”这一问题学生感到迷惑甚至无法回答,原因是学生对问题的质量评判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最后教师又提出了“科技对政治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事实上不知所云,教师最后也没说清楚,这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切入点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提问过深。初一的学生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甚至完全陌生的,教师要求在课堂的几分钟内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先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并施加合理的教学影响,待到学生认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有水平”之后,再一步一步地提高学习要求,教学过程的效果和效率都会更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有效的教学。不管是阅读、提问、讨论都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让自己融入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成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