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陈连蜀:历史教学求真求实之我见

时间:2009-10-18 17:12:55  来源:陈连蜀
 

 

 

历史教学真之追问:教法要实,过程要真

 

陈连蜀

 

[关键词]历史教学 求真求实 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中学版)今年8至11期连续5期讨论“求真、求实”这个话题,尤其是郭子其老师已经从方法论的层面提出了中学老师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对中学教学实际的切实把握使这篇文章的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十分突出。但如果联系任主编提出问题的时代背景和当下历史教学的实际,问题有进一步放大的必要。

 

一、我们必须从认识上搞懂当前历史教学求真求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⑴改革开放实践需要历史教学求真求实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一方面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明显改变,如何真实的将历史课程目标实现,就必然要求关注变化着的形势和变化着的形势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影响。那种“标新立异”和“旧曲翻新”的教学方法,既不尊重过去,更不尊重现实。另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功利名声,导致历史教学造假和失真现象十分普遍。多媒体课上,一老师用图片、歌曲、文字材料和未加辨析的历史剧轮番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教研部门组织的赛课上,学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老师早就做好了课堂上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偏差的预案。

 

历史教学造假现象的原因主要不在老师。现实的残酷性已经使一线老师经不起折磨了。一方面整个社会造假风盛,诚信缺失。热播的历史剧以及各种娱乐海选活动的影响远远抵消了历史教学的成果。另方面各种形式主义的培训、比赛上老师不能出错,出错成本太高了。但是越是这样越要提醒我们反思,如果连我们都放弃这条底线,还有谁来坚守这个阵地呢?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求真求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史学研究成果的发展需要我们求真求实,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史观指导、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历史学领域都出现了一批新成果。如果还完全按照过去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不了解史学研究新成果,我们就会给学生传达错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对下列三个问题有清醒的理论认识。

 

一、如何求真务实的既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又兼顾其他史观指导

 

中学历史教学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指导,但又不能简单贴标签似的照搬马克思主义。《史学月刊》主编、博士生导师李振宏教授指出“2 1世纪的中国历史研究,仍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这个坚持决不是教条的和僵化的,而是要做到两个统一。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相统一”[1]。因此,我们在运用唯物史观时,一定要注意对具体的史实的分析,对重大历史细节的真实把握,重视史料在历史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先生说的“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标准。没有具体史料支撑或史料虚假和根据既定的结论不加适用条件的解释演绎史实,都是违背唯物史观的。同时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体系,随着国际国内史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应该吸收这些新成果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为我所用,当下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值得我们注意。

 

二、如何敏锐地把当前历史学的发展趋势和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结合

 

当前历史学的发展趋势的认识近几年来逐渐形成学界共识:2001年史学月刊召开“21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 李振宏教授《2 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展望》一文作了成果总结[2],同年,辽宁省历史学会主办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对此问题也展开了深入探讨。此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北师大史学研究所周文玖博士《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一文作了进一步总结[3]。中学历史教学界很快便有了反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在论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时详细分析了历史学的发展趋势与历史课程改革关系,2005年马谷春老师发表《当代史学发展趋势与中学历史教学》一文[4],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因此如何在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中适应这种趋势更需要我们求真务实,用新理念指导真实践。依笔者愚见,老师们要注意下列四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的真运用。

 

第一,史学研究的多样性发展将成为潮流。2 1世纪的社会实践将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历史学家的解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随着这种解放,理论研究和具体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将呈现多样性发展的态势[5]。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丰富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社会实践这的确是一个挑战性的现实课题。

 

其次,从2 0世纪的最后十年开始,历史研究已呈现出学术下移的趋势,历史学家从主要关注政治经济的发展,到更多地关注民间、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6]。学生应该且能够成为历史研究者。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研究历史和创造自己的“历史”,无疑历史课堂是他们目前最好的能够自己作主的“地盘”。

 

再次,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学科交叉广泛,研究手段迅速革新,研究成果迅速转移。那么,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和科学综合化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学科知识运用于历史教学,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强化学科间的联系。

 

最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不断拓宽。历史学越来越成为人文学科,历史教学目标就应该更好体现人文属性。据课标解读,教育功能指历史教育不仅表现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给人以人格的熏陶,小的方面如树立正确的公民观、道德观,大的方面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社会功能包括伦理教育、宏扬民族精神、文化积累和传播、总结历史经验,阐发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获取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三、如何从历史课程改革角度认识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课程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意志。历史课程改革立足于学生成长和国家人才需求。从这两个角度认识,求真求实应该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真是历史知识的第一属性。人有探知历史之天性和欲望。因为真的历史最能满足人了解过去、认识过去的需求[]。因此求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需要。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时期,价值判断相对比较独立,思维也逐渐深刻,他们有着自己对真假价值的独特判断,有探究历史之谜、怀疑历史事实和结论获得新知和真相的热情和活力。同时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求真务实是基本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更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历史教师应该把握住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国家需要,把求真务实作为历史教学重要目标并落到实处。

 

从上述分析可知,历史教学求真求实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但“术业有专攻”,如何尽快把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学课程,第一责任人应该是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去深入研究历史知识的真伪既缺哪个能力更没哪个精力。一线教师在求真求实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用符合学生特点的能够达到课程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教法和过程实施,“教人求真”。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推动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这应该是我们历史教师的历史使命。

 

二、我们必须明确历史教学求真求实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教法要实,过程要真。

 

历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要落实求真求实的目标,必然要求把历史课堂组织成孩子们探真求实的“思想实验室”和实践舞台。“思想实验”要出成果,无疑,老师的教学方法起关键作用。然而,老师们关心的教学方法不可谓不多,但能把求真作为目的的有几许?笔者在网上用百度搜索“历史教学方法”达115万条之巨,搜索“历史教学方法求真”只有5.2万条。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历史教学求真求实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教法要实,过程要真。通过求真求实的教的过程,来达到求真求实的学生成长目标。当下历史课堂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这三个角度的真。

 

第一、真准备。

 

真准备包括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原有知识水平,了解授课内容的相关知识及其研究进展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的是确定好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真假判断作好准备。很多教学过程因此失真。

 

首先是教学目标虚假。有的教学目标可以等同老师教的目标或考的目标,眼中无学生或不了解学生学情、身心特点。目前另一倾向更值得大家关注:目标泛化或矮化。泛化是指目标太大无法实现,如“通过对拿破仑的评价,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矮化是降低要求,目标缺失,如“通过游戏掌握美国选举制度”。前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一个人物的评价来达到不充分。后者通过做游戏来掌握美国选举制度对高中生而言太简单了,缺失对美国选举制度的理性认知和判断。对于历史探究的目标来说,中国社科院的林甘泉先生明确指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考据学,第二层次是对历史的认识判断,第三层次是对历史的价值判断[8]。对于历史教学目标来说,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这些虚假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层次和维度不全。

 

其次是所选用的课程资源虚假。很多老师选用影视作品,漫画卡通,以及利用学生收集的素材。提供多种史料,注重史料运用出发点很好,但如果不加辨析的运用或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滥用),贻害无穷。这方面教师较于学生是权威,对这些资料,不可不用,而是教师在运用时一定要对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进行指导和解释。对史料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性负主要责任。

 

第二、真方法和真实施

 

历史教学方法很多,指导历史教学的现代教学论也层出不穷。如讨论法、讲述法、情境教学法,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知结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只要切合目标、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知识实际、便于教学过程最优化调控(调控师生关系、调控语言、动作等课堂细节、调控教学流程、调控课堂预设与生成等),就应该算是真方法,就应该便于组织实施。然而实践中,我们极容易失真。包括优秀教师的优秀课例。

 

1、因“煽情”而失真

 

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设置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很多老师也注重情感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而设置情境时一定要注意使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灵世界共鸣。这是因为高中生具有自主生成情感和把情感升华的能力。提供的情境细节越丰富,越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越具有惊异或冲突性,就越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世界。相反,如果老师展示的是一些与现实生活没有关联的场景或一个人在那里激情澎湃的语言宣泄,学生终究会被你煽动的情感洪水给淹没而发呆。如某老师讲《抗日战争的爆发》一课时,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刻画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野蛮。5分钟的演讲不如展示几幅真实的图片有感染力。

 

2、因“简单化”而失真

 

失真之一:照搬规律,解释史实。学生疑惑伏尔泰为什么既猛烈抨击天主教又主张信仰上帝,老师答曰: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失真之二:课堂上探究对抗战期间美国援华的评价时,一学生提出:“美国援华是想战后控制中国。”老师马上制止,“你的说法错误。”

 

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真值容易判断,学生在这方面的怀疑不多。然而对同一个历史知识的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却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容易不满足于课本的结论甚至提出和课本不同的观点。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应该注意引导。鼓励他们的个性观点,同时也要引导他们理解、尊重、宽容历史。这就需要老师们运用逻辑智慧了。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老师逻辑知识的苍白让人震惊,刘神娇老师发表文章说:“概念就是看法。”[9]既要让他们明白从不同的个体解读历史知识形成的价值判断都可以是正确的,又要让他们明白这种正确性是有依据的。每一时期社会都需要一种主流价值或核心价值,如果我们的价值判断符合这个核心价值,社会就认可,如果我们的价值判断违背这个核心价值,就极不明智。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历史教学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从逻辑学角度思考,就是要变简单的二值判断为多值判断,不能简单迎合也不能不判断,否则就会由老师该作为而不作为而失真了。

 

 

 

3、因“不作为”而失真

 

随着新课程的进行,老师们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都在想办法解放自己。然而,高中生虽然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高估,尤其是历史科。学生状况参差不齐,如何保证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老师要统筹考虑。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的历史认识带有很多个性色彩,有的认识需要提高,有的成果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都需要老师指导。吴磊老师在课程改革中崛起,非常重视教学细节和学生实践活动,然而某些细节处理还是可以商榷的。一学生在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时出示成果: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股上市” 2、19世纪末:“一路飙升”[10]……作为学生个性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实践成果,很有新意,值得鼓励。但用股市状况来形容,还需谨慎些好。它反映了现在学生认知那段历史的真实,因此值得鼓励,但也应向该生提供方向指引,用今天人的观点评价历史时应该做到尊重历史。否则老师只鼓励这种成果,而不做其它方面引导,很多同学就会认为研究历史如此简单,于是戏说历史、恶搞历史就会不再承担价值评价的风险。

 

4、因“唯真而失真”

 

有些老师因为一味求真而束缚了自己的课堂。其实,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也只能逼近真。真也不是绝对的,我们求真是为了树立一种科学精神。实际上,历史上发生的那么多事情并不一定是必然逻辑,还有可能世界。如果我们借助于历史细节的把握分析各种可能世界,也是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实际上上海高考题已经在考查这种模态判断了。因此,当不少同学以历史上假如怎么样来质疑的话,老师们千万不能以历史不能假设而推脱责任。史学界对历史能否假设正在热议中。实际上基于各种真实细节的假设和可能,更符合学生探究知识特点和培养预测能力。

 

第三、真反馈。

 

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教法要实,过程要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践反馈。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了历史知识后依然漠视历史,说“希特勒是英雄”,那么就不能认为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因此真反馈尤其是同学们在情感、态度上的实践反馈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对于我们来讲,布置检验同学们情感态度的实践型作业和检验同学们探究历史能力的课题研究活动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某老师上完《抗日战争》一章后布置了如下作业:纪念日活动(如九.一八),影片赏析活动、歌曲欣赏活动、调查访问活动(遗迹、历史老人等)。

 

探索没有止境,思考远未成熟,请各位关心历史教学的同仁斧正。

 

主要参考文献:

 

1、[1][2][5][6]:李振宏, 2 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展望(N).人民日报,2001-07-28(006)

 

2、[3][8]:周文玖,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N).光明日报,2003-01-07

 

3、[4]:马谷春,当代史学发展趋势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0)

 

4、[7]:周文玖,史学是真、善、美的统一(N).学习时报,2006-5-8(009)

 

5、[9]:刘神娇,历史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8)

 

6、[10]:吴垒,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历史课堂新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11)

 

[作者简介]陈连蜀(1977-),男,四川邻水二中历史教师,主要探讨方向为课程教材探讨、高考评价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