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齐光环:评说“洋货”─
最新热门    
 
李金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体会

时间:2009-10-18 17:18:22  来源:李金环
 

 

悟“新”
——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体会

清城中学         李金环

 

摘要:清远地区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一年多了,一线教师应如何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呢?本文借助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就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1、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2、结合实际,制订可行的教学方案;3、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4、不断进行反思。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

 

 

我市从2004年秋季起,全面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对于广大在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走出传统教材和传统教法的圈子,教出特色、教出成效呢?本人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得出了一些想法和体会,想与各位同行分享。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述;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周密设计为准备、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二、结合实际,制订可行的教学方案

 

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是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知识的选择性较为明显。但这种体系有较多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要理解掌握知识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作出一个整体的思考。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际教学,我认为以下方案比较可行:


1、参照初中课标和旧版教材,适度为高中学生“补课”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对历史事件所在的历史时代、先后顺序及关系弄不清楚,没有一点“历史感”。这种现象不但在普通班有,甚至在专业班也大有人在。而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和联系性等特点,如果脱离一定的时空背景,一些历史事件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种类似历史大事年表的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图,作为专题内容的背景知识补充。这种线索图可以制成课件也可以制成挂图,方便反复使用,希望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形成时空概念,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一个做法:利用专门的时间帮学生梳理时代顺序,还编了口决让学生记忆,效果良好。(附:朝代口决: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形成历史事件的整体意识,还经常适度地补充介绍一些课外知识,帮助理解。

 

 


2、重排教学内容


    上文提到,新教材的体系跳跃较大,对于基础知识积累较少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在上学期的教学中已经发现此问题,但由于经验不足及时间不够等问题,没有对教材内容及时进行调整。现在到了第二个学期,我们任课老师经过商量讨论,决定在复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将必修1、2、3的第一单元整合为一部分,合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史,其它的按世界古代、中国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等形式分成时代特征鲜明的几大板块。我们认为如此做有三大好处:第一、避免重复的操作,节省不少的教学时间;第二、相互作用的历史问题放在一块处理,能理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思维特质;第三、一定程度上改变知识内容和总体结构上的松散、零碎状况。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质量


    教育改革与政治改革一样,也应与时俱进。一线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切实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


    上个学期,我尝试了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明显增强。另外,在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些教学方法,如在导入新课时,我尝试了以下这些方法:故事导入、热门话题导入、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诗词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时政导入、图片导入、联想导入等,许多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必修3和第4课“宋明理学”这一节里,我在新课前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个30多岁的妇女死了丈夫,而且还带着两个小孩,她能否再嫁?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基本认为她可以再嫁。我把话题一转,问“如果在封建社会,这个妇女又能否再嫁呢?为什么?”学生们开始犹豫了,究竟可不可以呢?趁着这个机会,我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课文。这节课学生们非常认真积极,而且还明确了“理学”尽管使中国人明礼守信,但也让古代中国人,尤其是妇女们深受迫害,禁锢了人性。通过这种设疑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还有,我曾经让学生进行过多次的合作探究,学生合作的热情很高涨。尽管时间有限,但是合作的“作品”质量还不错。比如,在学习完必修3的第7课“汉字与书法”后,我布置了课后的“活动建议——设计班徽”让学生分组完成。各班都交来了很多作品,其中总体水平较高的是高二(2)班,因为这个班是美术专业班。这个活动让他们有了一个很好的专业锻炼机会。而其他普通班的同学也豪不逊色,在这次活动中,最出色的是高二(6)班的吴金维小组。他们的设计的作品经过全班同学投票选举为班徽。后来在元旦文艺汇演中,这个班徽还同学们印上了自做的班服上,为班上合唱节目增添了不少色彩。通过这次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团体精神也得到提升。

 

 



 

四、不断反思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对新课改的实际操作是没有很多经验的,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们应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艾平华老师在他的《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中提到:“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对此,本人非常赞同。因为他在文章中提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在我以及我身边的一些同事中出现过。尤其对于第4点看法,我深有体会。刚开学,为了让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发挥作用,我几乎每节课都用上了。自己每天忙于做课件,每个课件都搜集了许多图片资料,有些甚至上百张幻灯片。本来以为可以用大量的图片吸引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事实上学生上课的兴趣大了,而学习效果却不大理想。因为图片让学生“应接不暇”,笔记都没有时间记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认真总结了以下几点教训: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创造“互动”课堂不能没有“秩序”和“规则”、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经过反思和改进后,现在我再也不会出现“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现象了,所以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观。

参考文献:
①、②: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③:艾平华: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