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邓晓妮等:人教07必修一变化简析

时间:2009-10-18 17:21:13  来源:邓晓妮、…
 

   人教历史新课标2007版教科书必修(一)的变化简析


    广东珠海市斗门一中      邓晓妮[1]  张振鸿[2]

 

   《普通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修订,于2007年2月出版,即将在2007年9月新学期投入使用。本人过去所用的就是人教2004版教科书,看到2007版以后,心中充满了惊喜。下面笔者试就必修(一)对这些变化作简单对比,希望对今后高二高三的复习能有一些借鉴,对此次教科书的修订也提出一些与广大同行共同商榷的意见。

    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设计思路中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的原则”。2004版教科书发布以后,在实践教学中普遍遇到许多问题,教学中要补充不少内容,而争议最多的也是关于历史学科的时序性问题。在这两年多的试行中,史学研究也逐渐对一些历史问题达成了共识,原来的一些观点已经不适合了,此次修订是很有必要的明智之举。

 

一、2007版人教新教科书必修(一)的变化

    首先,2007版必修(一)前言中,在对全书结构、目的地进行概述后,提到:“我们可以回顾初中学过的通史内容,联系必修(二)和(三),注意政治历史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并注意把中国置于世界政治历史发展的大坐标中”,强调了整合的要求。

    其次,就目录来说,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主要变化有:

(1)     课时统一,从第一课到27课。

(2)     同一专题以通史时序性安排,基本上是先中国后世界。如“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前几年在课程改革区的教师就提出过这样的设计,2007版吸收了一线教学的意见,可见编委对一线教学的重视。

(3)     修改了“探究活动课”,由过去的“探究活动课一 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 “探究活动课二 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自编教科书”、“探究活动课三 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三个探究变为“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这一个探究。

(4)     第四单元变化最大,专题改为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将原来第二、三单元进行了合并,并添加、细化了一些内容。具体章节上按时间先后、以反侵略求民主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了编排。如第10课为鸦片战争,紧跟着11课为太平天国运动,16课为抗日战争,17课为解放战争

(5)     增加了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和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目录上的这些大的修订,体现了整本书的统一性和时序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目录来看,新版本教科书就让人惊喜。

    再次,也是最主要的,是从课文具体章节上来看,2007版本进修的修订,有增减、有订正,变化也比较多。比较明显的有:

   (一)  删:(1)删去了每节课绪言后的“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

          (2)删去了一些与主题相关不大的内容,如:第1课中“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一目删去商汤灭夏的内容,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没有了秦的灭亡的内容,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删去了关于克里特文明和爱琴海文明以及希腊文明的光辉的相关内容,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删去了关于自然法的部分说明。

          (3)删去了一些晦涩难记的内容,如: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把关于汉以后的州、郡、县、道、府的发展全部取消。

          (4)第134页的中英文对照表中,删去了所有关于中国史的外语词汇,如“封建主义”、“秦朝”、“秦始皇”“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中华民国”、“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国两制”,真正体现了汉语的主体地位和英文的辅助作用。一些世界史的英文词汇也给删掉了,如:“雅典”、“苏格拉底”、“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亚里士多德”、“清教徒”、“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

    (二)改:(1)2004版的一些大字内容改到“历史纵横”,作为小字阅读或作为注释。如:第9页“历史纵横”中关于“朕”、“制”或“诏”、“玺”的内容,第10页“历史纵横”中关于秦统一中国的各种措施,16页“历史纵横”中关于明太祖废中书设三司的内容,第109页的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注释都是原来教科书上的大字。

          (2)对绪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延伸、阅读与思考进行了很大的修改,重新调整了许多新内容,限于篇幅,不再罗列。

          (3)修改部分标题:第118页“从盟友到对手”。

          (4)第3课的体例和内容变化很大。2004版本教科书中,原体例为“中央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新版教科书则重新调整为“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并且各目内容是按朝代的时序性,内容上也删去了不少。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定义,史学界过去就有争议,旧版教科书没有注意到这点,这次修订后则很清楚的表明了态度。而关于选官与用官制度,更是史学界认为必须要提的,不然就不叫政治史了。

 

 

    (三)增:(1)结构上新增“模块链接”、“本课要旨”,第12页(?)

    (2)具体内容上:

    A、增加了第19页的中国朝代表和第130页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B、新增一些相关的知识衔接背景资料:如:第8页新增“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第23页交待了债务奴隶这一背景。

    C、注释、解释:第22页关于公民的定义,第23页关于“成年”的注释,第26页对计量单位的注释。

    D、增加《“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探究一节。

    E、新增一些重要政治史知识:第15页的科举选官,关于这一点变化,赵亚夫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取士制度》一文中还特别提到了“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将察举制和科举制一并写入教科书,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又如,第38页关于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的内容,和第42页关于美国的两党制等。

     F、新增2004年后发生的重要政治史:如:第39页“学习延伸”中关于2006年英国女王的一些资料,第104页和105页两岸交流、胡锦涛与连战会面等。

     G、第134页的中英文对照表中,新增“上海合作组织”这一词条。

    (四)缩:合并了原来的一些内容:第9页合并原来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这两目为“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一目,第114页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和“外交建树”一目的内容都对原来教科书进行了缩并。是网上争论过的,这里进行的缩减,统一了认识。

    (五)彩图更丰富,更能反映历史。实物、人物照片、地图更考究、精美,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如第59页漫画给人很深的印象:一条中国龙正在被列强宰割;第76页两幅图关于日本军人人性的对比是那么的鲜明,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便于引导学生看待历史的态度;第96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刘少奇为第一届人大委员长的图片,第99页刘少奇追悼会的图片,这两幅关于刘少奇的图片入选教科书,都是对这位领袖人物的肯定;又如第127页911事件双塔楼被撞照片。

    (六)对一些重要事件增加了感性材料,还原历史原貌。如第52页“学思之窗”关于圆明园被焚的相关引述,第56页“历史纵横”关于天京变乱中东王与天王之间的冲突。

     从以上变化来看,这次修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收了史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添加了2004年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知识,体现了课标的时代性要求。同时,这次修订也体现了课程的整合要求,如“模块链接”体现模块间的整合,第19页《中国古代历史朝代表》体现了以时序性进行的整合,第31页关于欧洲中世纪的探究课则弥补了对欧洲中世纪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的认识。此次修订还做到了紧扣课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如第7页关于姓氏的由来的“学习延伸”、第31页关于中世纪欧洲的探究,第47比较美国与英国政治制度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第135页提供与学习有关的探究知识的网站,“本课要旨”也更便于学生复习。

 

 

二、新版教科书的待商议之处

    笔者在对照了课程标准后,觉得新版教科书仍有欠缺与争议之处,在此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不足之处,还请读者包涵。

   (一)、有些是课标中有要求的,但新教科书还是没有提到。

    (1)对于农民起义,课标要求:“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但是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只设计了一个“本课测评”的思考题,教科书在叙述了主要史实后,没有相关的评价,叫学生如何去认识呢?这好像是学美国的历史教学,但我们的学生怎么面对高考呢?这也必将会加大教学的难度。是要学生去探究么?既然辛亥革命都能按课标要求写出历史意义,本课为什么又不明示呢?农民运动更是不好认识的。

    (2)课标要求“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但教科书第20课中叙述了我国三大民主制度后,并没有明确的提到我国民主政治特色,是否应该考虑将这个内容也在书上说明清楚?

    (3)课标要求“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但在整个第三单元,都没有说明清楚代议制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上面三点的设计,一方面确实是留给广大师生一个思考与探究的空间,教科书不再给现成的答案,但这样的开放性,在高考中能体现出来么?我看大多数学生与教师都会愿意找一个统一的答案的。所以,关于这几点的处理是否应该再商榷?

 

(二)从课文内容来看,待商榷的处理应该还有以下几点:

    (1)作为新课程改革,探究学习是最主要的。2004版每课在绪言后都有一个“探究的主要问题”,比较适合教学要求,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正是按照这些要求进行与学生的探究的,学生预习也有目的性一些。2007版删去了这一内容,个人觉得有些可惜。

    (2)“模块衔接”适合高二以后的复习,现在在必修(一)里面就写入书本,虽然方便了教师对教科书的整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学生们在高一很少会去看高二高三的课本。所以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写在教师教学用书上会好一些。

    (3)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置于中国的解放战争之后,但是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民主革命是有较大影响的,2007版这样的处理给人感觉仍有时序上的混乱之嫌。笔者的意见是,把这一单元放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之后和现在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之前,这样可能会能让学生学起来更有时序性,教师教起来也会顺一些。

    (4)具体内容上,07版有一些也待商榷:

    A、第11页“学习延伸”设计了关于秦修长城的争议,新版教科书不再讲述秦灭亡的原因,作为过渡到下一课的内容的“学习延伸”,修长城只是秦政策之一,因此,把这里的“学习延伸”设计成关于秦灭亡的原因,把修长城当成其中一个材料,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

    B、关于中国古代的统一问题,新课标中虽然没有明显提出要求,但是它是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材料。新教科书第10页和第18页的“历史纵横”、第19页的“学习延伸”都有涉及。但是古代统一的问题夹杂在两节课的中国古代政治里面来处理,也给人以勉强的感觉。如何处理,笔者也还没有合适的办法,希望同行在实践的过程中能探索出来。

    C、第54页的“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这一标题,不好理解,也会误导学生,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太平天国是在金田起义建国的么?”因此,建议删去“建国”二字,改为“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虽然仍有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玉,我们从2007版历史必修(一)的修订中,得出许多启发,这次修订,紧扣课标,体现了时代性、整合性与培养能力方面的要求,修订人员作出的努力必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也必将更加便利学生的学习和一线教师的教学,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特对修订者们的付出表示诚挚的谢意。笔者也仅是结合个人教学,与2004版必修(一)进行对比,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教科书的完善提出更多建议。

 

 

--------------------------------------------------------------------------------

[1] 、邓晓妮,2003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教育硕士。

[2] 、张振鸿,2001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教育硕士。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