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石忠献:学会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

时间:2009-10-18 17:21:25  来源:石忠献
 

 

教初中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  
 

石忠献

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发展中心

 

    关键词:初中;历史地图;读图;方法


  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他们对历史地图的重视。确实,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古人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历史老师,在实际历史教学当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求事半功倍。初中是中学生开始学习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重要阶段,我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初中生在初期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历史地图,因此,要使他们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阅读历史地图,,所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历史地图有图例和注记,历史地图上的方向基本上也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同样,历史地图也有比例尺,只是教学用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因此大多省略了。

  其次,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历史地图比喻为一个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宝库,那么,历史地图的图例就是打开这所宝库的钥匙。只有先熟练地掌握图例,读起历史地图才会得心应手。所谓图例,通俗地说,就是地图中各种符号的简单说明。历史地图的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即各历史地图中反复出现的同类符号的简单说明。它与普通地图上的常用图例基本相同,只是被赋予了一些历史地图特有的概念。在历史地图中,一般对首都、重要居民点,岸线、河流及运河,国界和地区界,以及长城、山脉、铁路等符号作统一规定;有关中国历史的地图中,对诸侯国、郡、州及省级驻地以及政权部族界等也会做出统一规定。另一类是分幅图例,即各历史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同一性,因此往往会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示出来,例如战役图中的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等。

  再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由于历史地图中表示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别是某些社会要素,与今天相比变化较大,因此学生不容易弄明白。这时,在地图上提供学生们熟悉的与古内容相对应的今内容,就为他们阅读历史地图提供了明确的参照,帮助他们更方便、更清楚地理解历史地图所表示的主要内容。古今对照功能在课本历史地图中最大的应用就是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即在每一幅历史地图下面提供了重要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表,通过古地名相对应的今天的方位,学生们就能对历史地图中表示的古地名的确切位置有个明确的概念。在与课本配套的历史地图册中,由于采用四色印刷,古今对照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地图册不但提供了地名的古今对照,而且也提供今岸线,今国界、省界,重要水系(河流、湖泊、海洋)的今名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历史地图。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地图册》(一)的《西汉时期全图》一图中,通过地图中兰色和灰色古今岸线的对照,学生们就会明白西汉时的海岸线与现在的海岸线原来是并不完全相同的;通过地图中给出的灰色今国界和当时的政权部族界的比较,也使学生们能很容易地对西汉时的疆域有个相对明确的概念;而长安下面相对应的今位?quot;西安西北"和南海郡左上角的今名"广州",就是要让学生们明白西汉时长安的具体位置,知道西汉时的"南海郡" 原来就是今天的"广州"。 今内容在历史地图册中一般用灰色来表示。

  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初中时期,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的,因为他们正处在理性思维刚刚开始形成,感性认识还特别强烈的阶段,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执着,而对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容易应付了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初中学生经常偏科的根本原因。因此,老师如果想引起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重视,就应该从一开始起就培养他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贯彻始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引导。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是个人修行与师傅积极引导都很重要。这里我强调的是,学生学习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老师要积极引导。例如,初中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的第一课,讲的是"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老师在讲授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时,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相配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翻到"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一图,学生们通过图中醒目的大红点,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课本中未提及的丁村人、蓝田人、巫山人、马坝人等其他主要人类遗址,而且通过形象地表示中国地貌的晕渲图及其中表示出来的各省省界,学生们很快地就能明确各主要远古人类遗址所在的较精确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可是,"图中许多的小红点又表示什么呢?"此时,老师不妨反问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通过图例学生不难知道,这些小红点表示的是我国境内的其他一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这时,老师可以再告诉学生 "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非常广泛,除了新疆、海南、上海等极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都有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这样,学生们就会对课本中提到的"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句话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而不只是对课文中这段文字简单、机械的记忆。最后,如果老师再加上一句,如果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图中没有表示的重要远古人类遗址,你不妨动手在地图中标出来",或许引起的不单单是学生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恐怕也会引起他们学习和探索新知的渴望。

 

 

  第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重要的、比较复杂而不易理解和记忆的地图,就得调动主观能动性。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所表示的红军长征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要很清楚地明白不太容易。此时,老师不妨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们课后自己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一图,绘制出一幅沿着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quot;重走长征路"的旅游地图,再让他们按照这幅旅游地图,把与长征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写下来,并适当让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无疑会大大地调动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果既加深了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也让他们学会了一些绘制地图的知识和技巧,并激发了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第三,应当对学生的疑问予以妥善回答,以保护学生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答学生的问题当然是老师的天职。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虽然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或许已经超纲,或许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但请不要嘲笑或拒绝回答,因为如果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得巧妙,并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并进而引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而嘲笑或不予理睬,对学生的副作用无疑也是很大的,如果这类事情经常发生,轻则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重则会使学生对阅读历史地图产生畏难、厌倦情绪。例如,有些细心的学生在看完《西汉疆域》图和《东汉疆域》图后,会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quot;为什么黄河下游河道和入海口在西汉和东汉时不一样?是不是地图上出现了错误?",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已经超纲,但如果这时老师能简单地告诉学生,课本中提到的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修治黄河与东汉黄河下游改道有直接关系,并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相信学生们通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牢牢掌握了东汉王景主持修治黄河的史实和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同时也明白了原来在一幅简单的历史地图里面同样也隐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

  仅仅掌握了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并对历史地图产生一定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还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充分运用历史地图。通过历史地图和课文相关历史内容的有机结合,对那些可借助历史地图进行形象、直观表述的历史内容,学生们理解起来才会更加容易,并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此外,在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做到以图学史,读图识史。如果一个初中生对历史地图的阅读和运用能够达到了这一程度,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他们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通过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培养他们对单一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历史地图除了包含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事实的显形知识外,还包含着某些内在的隐性知识。例如,学生们学习唐朝历史时,通过课本中的《唐朝长安平面图》和课文介绍,对唐都长安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呢?仔细观察长安城平面图,学生不难发现:①长安城布局规范,城内街道、住宅规划有如棋盘,而且以朱雀街为中轴线,基本上东西对称;②宫殿位置偏向一方;③"市"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但"市"与"坊"界限分明。而这些特点,在课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需要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由表及里,认真思考、分析才能得出以上结论。

  其次,初步培养他们对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多幅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例如,《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明长城》这三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有一个共同的表示内容--长城,那么,战国、秦朝和明朝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它们的功能相同吗?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通过对三幅地图中长城分布的仔细观察,并结合课本学过的历史知识,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它们的功能大致相同,除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是为了防备他国的进攻外,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秦长城和明长城,基本上都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游牧部落的侵扰,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抵御的对象不尽相同,战国和秦朝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而明朝则主要是为了抵御瓦剌、鞑靼及女真;秦朝长城是在利用战国时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缮而成的,而明长城则主要是在秦以后的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

  必须强调的是,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历史地图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初步,不能要求太高,拔苗助长,进一步的历史地图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高中阶段去进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