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天山南麓岩画(1)
天山南麓岩画(2)
最新热门    
 
天山雪莲博客:谈谈岳麓版的疏漏

时间:2009-10-18 17:22:22  来源:天山雪莲
 

为了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多出版社使劲浑身解数编排“新课改”的资料,从图书封皮、知识编排、语言文采的运用,都体现了“新”字。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材都试图打破原有的时间为轴的旧式编排顺序,以专题史(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的形式将历史知识整合,破旧立新。
       
大胆的改革,无可厚非,但是教材中的疏漏,却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在我就列举几个在必修三中的几个疑惑。
       
问题一:第19课“音乐与美术”,介绍贝多芬为“贝多芬一生饱受贫困、耳聋、失恋的痛苦折磨,......”一生的贫困与耳聋可以接受,但是把贝多芬描述为终生在失恋中痛苦挣扎,我觉得欠妥当。
       
问题二: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教材中讲到“知难行易”学说。此学说是在民国初年,面对革命形势的恶劣,孙中山提出的与中国传统“知易行难”想对立的思想,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应高于实践。本人感到疑惑的是,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是民国初年(1912年以后),确切是1918年孙中山系统提出的。三民主义是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的。在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的推行受到很多的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以“知难行易”为三民主义提供哲学依据。因此教材把“知难行易”定义为是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但是两者在时间上存在间隔。我无法理解。
       
问题三:第25课《社会注意建设的思想指南》,讲述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人疑惑的是,在第24课讲述毛泽东思想的时候,教材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在25课也用两大段文字来论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但为什么对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只字未提?
       
类似的问题,在岳麓版必修一必修二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当然,作为新生事物(新课改的产物),存在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仍然诚心的希望,为了学生们的发展,编者是否有更强烈的责任感那?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