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吴晓棠: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特色

时间:2009-10-18 17:22:51  来源:吴晓棠
 

作者系南京师大教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从根本上改变原有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上不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健康发展的现状,从根本上改变原有高中历史教科书“难、繁、偏、旧”的现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和大象出版社分别编写了高中历史教科书,并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人民出版社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第一,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是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教科书,教科书编写组实力强大。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作者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历史学科教授,部分省市教研员和中学教学一线优秀历史教师。

主编: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育部评价项目组历史学科负责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历史学科负责人。

副主编:马世力,南开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国史学网”负责人。

编委:刘军,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评价项目组历史学科成员、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委。

编委:郝瑞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组成员。

编委:吴小晴,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组成员。

编委: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代表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

该套教科书的具体指导思想是: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在教材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等教育,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2.在教材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纠正原有教材突出教师教本的片面观念,把教材编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教材框架结构和体系的设计倚靠、尊重历史学科,但不拘泥于历史学科,符合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规律。教材内容的选取,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有利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精选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益,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历史知识;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适当地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使历史内容更加丰富。

 

 

4.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同时还要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5.教材内容尽量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尽可能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适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严格控制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舍弃繁琐、艰深、庞杂和陈旧的内容,减少抽象而复杂的历史理论和概念,避免晦涩难懂的叙述;文字力求简洁、浅显、生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6.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数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总学分进行安排和设计。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根据上述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主动性;在课程目标上,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统一;在课程内容上,选取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实社会,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评价上,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严格以《课标》为依据,对《课标》把握得较为准确。

高中历史《课标》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做出了规定。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严格按照《课标》的规定编写。在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是主体,它提出了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该教科书尽量不任意突破《课标》规定的内容,不任意提高《课标》要求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对于《课标》“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目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完成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必修(Ⅰ)的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有一条标准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对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标》的要求是“了解”,因此在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做了明确而简要的介绍,要求学生通过教科书了解这段史实即可,不做更高、更难的要求。而“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课标》的要求是“认识”,教科书就通过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这些史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在冷战局面下,美苏间的对抗与危机虽不时发生,但双方总是寻求各种途径达成妥协,世界形势逐渐走向缓和;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该教科书重视学生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去教科书往往在历史史实的表述后,将其历史作用、历史意义总结成若干要点直接呈现在教科书中,但是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不是看教科书中结论性文字就可以理解的。学生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历史课程上就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一些史实,利用一定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人民出版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就尽量使书中不出现结论性的表述,而是选编典型的、学生易理解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设计一些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课标》的内容标准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教科书中编入了“南京大屠杀”、“毒气试验”等史实,及“日本报纸刊登的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的报道”的图片,课文中还设计了一道“学习思考”题:“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要完成这道题,学生要通过查阅相关的书刊、上互联网、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去了课文内容之外的日军的侵华罪行,学生通过血淋淋的史实,触目惊心的图片,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反人类本质,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等方法。

这一课还编写了“一二九运动”、“淞沪会战”、“百团大战”等中国军民英勇抗日斗争迹,以及“十九路军在上海闸北英勇抗击日军”、“天津、上海邮政工人在信封上宣传抗日”、“八路军战争在长城内外”等直观照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史实。课文中还设计了“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通过对该表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除了兵力强于日本之外,国力和军力远远落后于日本,在战争中处于极度的劣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相当大的困难。

课文中设计了“学习与思考”:“什么是抗日救亡运动?关内外人民是如何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的?”这两问帮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课文,在教科书提供的信息以及教科书外的相关资料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教科书中在该课设置了“知识链接”,简单介绍了“华侨支援抗战”的情况。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了解到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其行为是野蛮的、非人道的;面对列强的入侵,在国力、军力远远落后于敌人的不利条件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英勇不屈,洗雪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从而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该教科书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精心设计和选编史实材料,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标》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中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根据这一标准,编写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在说明“宗法制”时,提到了西周的文化,即“礼乐文化”。“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因此在《课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是在当时通过“礼”所建构的秩序,不仅维护了政治的安定,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礼”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的规范。“乐”辅从于“礼”,使“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乐秩序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到今天,礼乐秩序对我们的生活仍有所影响,比如它的尊重先祖、尊敬长辈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学生们通过对礼乐秩序的了解来继承。“礼乐秩序”这部分内容编入教科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到了高中教师的普遍认同和好评。

 

 

第四,设计了全新的教材结构。

《课标》的“内容标准”共设9个模块,其中必修3个,选修6个,每个模块下都设有专题。人民出版社这套历史教科书在紧扣《课标》的基础上,较大力度地对原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进行了新的整合,从必修和选修两个层面,以专题的形式重新建构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材体系。该教科书共9册,其中3册必修课程教科书,6册选修课程教科书,并且以专题形式作为教科书体系结构的基础,每册教科书均按照《课标》的专题设课,例如《课标》的必修课程历史(Ⅰ)下设9个专题,该教科书必修一也根据《课标》设置了9个专题。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专题学习是建构在初中历史主题学习基础上的,主题学习是强调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高中的专题学习是要求具有一定深度的学习与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进了一步。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每册教材设立若干“学习专题”。每一“学习专题”由“专题导学”、“学习内容”、“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三部分构成。“专题导学”,主要内容包括导语和学习建议,是对该专题进行总体的概括并提示学生学习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学习方法和途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每一专题有2-4个“学习内容”共同构成专题的主体内容。

每一“学习内容”包括课前提示、课文正文和副文、学习测评。“课前提示”即根据《课标》中的“内容标准”的要求而确定的当课学习的重点,它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把握该课的学习要点。

课文分为正、副文的形式也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设计新颖独特之处。课文的正文部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内容,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般设有3-5个子目。

正文包括文字和图片(图片包括人物图、实物图、画图、照片、地图、图表等)。该套教科书的正文部分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并且全部使用“大字”而没有采用“大小字”结合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够连贯起来,知识的获得也连贯起来,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科书配有大量精选的历史图片,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培养学生学会看图表,使学生逐渐形成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副文是指除正文之外的课文内容,在教科书中设以边框,包括“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栏目。副文的设计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学习正文内容,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

“资料卡片”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对正文的理解,从相关材料中引用的一小段或几小段原文。“学习思考”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

“知识链接”是对正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名词等做简要的解释,一方面解答学生的疑惑,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史学争鸣”是针对课文中存在的在史学界有不同观点或争议的历史问题做一个介绍,引起学生对该历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教科书的“史学争鸣”栏目内容是:“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人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教材回避了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的结论,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两种观点看起来都很有道理,学生要通过正文的学习以及其它资料搜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在“学习内容”后设有“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帮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每册教科书除了常规课,在教科书最后都设有两课“学习与探究”课。“学习与探究”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课”。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希望通过学生的参与,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精心设计了“学习与探究”课的主题,并且根据主题,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学习与探究”课由“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建议与要求”等几个部分组成。“活动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通过本次活动课所需达到的目标。

活动目标的设计紧紧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活动准备”即为本次活动课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对历史活动课是至关重要的。活动课的准备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准备,还包括知识准备、能力准备等。实际上准备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逐渐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习与探究”课为了引导学生顺利的展开活动课,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适当的提供一些活动说明或者一些重要资料。教科书的编者在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当课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建议并对活动过程提出要求,这些内容都放在了“活动建议与要求”中。

该套教科书在每一专题后都设有“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它包括三部分内容:“专题小结”,即以图表的形式对该专题的结构进行概括,强化学生对整个专题框架结构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完该专题后对整个专题进行回顾和复习;“问题研讨”,是利用本专题的主题结合学生过去学习过的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整个专题学习的评价;“收获与存疑”,是提示学生总结本专题学习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每册教材最后附有“历史大事记”、“外国人名地名中英文对照”、“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历史学习推荐网址”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些信息进行历史教学。

第五,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课程资源广义上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也可以作为历史课程资源。

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仅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适当的在教学中发挥出来,往往能够在教学中产生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价值,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给教师的教学很大的自由,课文中很少出现结论性的文字,而且编写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知识,很多内容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已掌握的教科书外的知识丰富历史教学,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发挥自己的特长。教科书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尽可能到教科书外去获得知识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等。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利用教科书的同时,结合其它资源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比如在必修一的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中一课的设计了一道“学习与思考”:“你最欣赏的美国总统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和政绩吗?”学生要很好的完成这道思考题,仅利用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科书在这一课提到名字的美国总统仅有四人,对这几位总统的情况也没有做详细的介绍,这就促进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美国历届总统的情况,或者利用自己过去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已知的或很欣赏的美国总统的情况。在对美国总统事迹的认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发现这些总统身上的可学之处,会在这些总统中选择出自己十分欣赏的总统,并把自己掌握的情况与其他同学做交流。这道思考问题除了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美国总统的事迹,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之处,还促进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去求教相关的专家等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开发了广阔的课程资源。

为了更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在教科书编写之外还开发了多种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配套课程资源,包括《高中历史教学手册》(教师用书,共九册,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导学手册》(学生用书,共九册,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地图册》(学生用书,共九册,星球出版社)、《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精选》(系列丛书,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师培训资料包》(系列光盘,人民出版社)等。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除了上述这些,只要能够有助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以实现教学目标。

人民出版社这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众多专家智慧灵感的结晶,是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现已在全国的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用。

第六,实力雄厚的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以政治读物为主要方向的综合性出版机构,融历史性、权威性、实力性为一体。为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人民出版社及时调整战略,成立教育出版中心,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