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郑玉湛:如何使用好新教材

时间:2009-10-18 17:23:03  来源:郑玉湛
 

郑玉湛:如何使用好新教材
  
    湛江一中

  今年秋,我省高中一年级的历史课将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简称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对改变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教材的使用谈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使用好新教材的前提——更新教育观念


  要用好新教材,关键在老师。新教材是依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编撰的,它体现着时代的气息和开拓创新精神。它不仅在教纲上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而且在教材的“说明”里开宗明义地指出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旧教材虽然在教纲中有相近的教学要求,教材方面则没有说明,反映出新教材在教学要求上比旧教材更突出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要求,更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使用好新教材,更新教学观念尤为紧迫。教师必须更新的观念:①由“以教师和知识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和能力为本”;②由“为应试而教”转变为“为学生的发展而教”;③由“依靠教材来教”转变为“利用教材来教”;④由“填灌式”转变为“启导式”地教;⑤由“监督管制型”转变为“引导服务型管理;⑥由使用传统媒体(粉笔/黑板)转变为使用现代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⑦由单一的校内教育转变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协同教育等。

   二、使用好新教材的基础——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墨


  使用新教材,首先揣摩教材的整体编排,从中窥视教材隐藏的教育理念和教材观,做到心中有墨,才能统筹教材,运筹帷幄,。新教材的教材观非常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用好新教材,其基础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教材的特点和线索,抓住基本的知识结构。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为例加以说明。


  1.教材的目录


  (1)新教材的章节编排。

      旧教材上册章节共分为10章 27节,新教材则分为6章30节。六章节标题的编写同旧教材相比,显得条理分明,内容紧凑,阶段性特征明显,充分地表现出历史事件前后呼应的特点。三十小节,基本保留了旧教材的内容,但特别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如:旧教材“戊戌变法”,背景和过程分成两节,新教材则把它合成一节。新教材的章节编排给教学的启示是:A、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诱导学生自我理清并掌握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规律,掌握到学习历史的方法。B、教材编写是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先后及发展过程来编撰的,教学中讲述课仍有适当存在的必要。


  (2)新教材的课型设计多样化。除了讲述课外,还有阅读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


  ① 阅读课属于补充课,承接前后章节的内容。第二章第一节的“清朝政局的变动”;第四章第二节的“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就是这种课型。阅读课的重要功能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处理这类课程时可采用:在承接前后课程之处或“为学生不易领会”之处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细心阅读课文,自己组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或者由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原始文献、图片,让学生配合教材细心阅读,互相印证,提出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拔、引导。

 


  ② 活动课的开设是一个创新,作为尝试,新教材只安排了一节:“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活动课的设置,是教材最有创意的地方。活动课的开展可分为三步骤:准备/:A开讲座,讲清活动的目的、要求及基本方法。B找资料,要求学生上网,去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收集资料。C阅读,归纳、整理材料。交流/:负责收集不同资料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中心发言人阐述观点,然后展开讨论、辩论,教师可补充些史学界的新观点或个人观点,但不以教师观点为标准,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各种意见存在。撰写: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辩析,写成小历史论文。开展研习活动,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由学生独立或合作来完成研究性课题,教师只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则可。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可以是课文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研究,但却必须具有研究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经常进行开放式研讨活动课,能扩大学生的视野,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使学习生活充满生气,充满趣味。


  (3)新教材章节内容的调整。如第一章第四、第七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新思想的萌发”;第四章第三节“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等都是新增的章节,它们原属旧教材章节中的子目,新教材把它的内容扩充后列为一节。扩充后的可以纠正了旧教材不能讲清或讲得模糊的内容。

   2.教材的内容


  (1)新教材的课文内容变化明显,。主要有:A、增加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败因、影响的表述和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增加了详细的运动兴起原因及失败原因分析。B、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提法。如:“戊戌变法”一节中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的爱国救亡团体保国会时,说它已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这一提法是一种新观点。C、内容叙述上留有余地,给教与学留下许多回旋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有意识地留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的练习题“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在处理以上章节内容和问题时,老师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得出历史的结论。


  (2)新教材在选取图片和材料方面有新原则:采用原始资料。全书图片基本上是真实的,使我们更贴近历史,更感到历史的可亲。教材还特别重视材料解析,每节正文平均增加1-2段的材料,删去了伴随材料而出的问答题,这给我们更大的自主空间,我们自己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出问题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3)新教材的课后练习有很大改观。一般分选择、材料、问答题三类型。大多练习题注重思维性,也注重问题的“以史为鉴”功能。如:“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这两件历史大事,谈谈你最主要的感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多样化的题型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使用好新教材的关键——设计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问题

 

 


  新教材在课型上的多样化,打破了旧教材仅有讲述课的单一程式,给我们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宽敞的空间。要真正落实教育的目的,认真处理好新教材的每一节课、讲清每一问题尤其关键。现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为例加以说明。此课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件大事的因、过、果来编排,它们的经过在初中历史中有很详细的介绍,略为介绍点到即止。《辛丑条约》内容很完整,让学生自学掌握。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为本课的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清政府态度变化原因是本节的难点,要分析得透彻。教法可采用讨论法。

(1)首先布置学生补充材料,编写讨论提纲,为讨论课作准备。

(2)接着按照拟定的讨论提纲进行讨论。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互为因果的,前者是后者的导火索,后者的长期侵略正是前者爆发的原因。讨论的问题集中在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口号、清政府态度变化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方面。

为此可提问:

①试根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状况,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于山东的原因。

②试依据材料分析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原因。为什么说这一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

③为什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大肆“剿灭”改为“招抚”,后为“铲除”呢?

④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招抚原因之一是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要对付列强?

⑤清政府想对付列强是因为列强阻挠慈禧太后“废帝立储”,请分析列强为何阻挠和干涉呢?

⑦《辛丑条约》签定为什么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特征是什么?

⑨你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把以上问题弄懂弄清,基本上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学生讨论完毕,教师作总结并进行课后练习。另外,为进一步说明义和团运动虽因时势所迫“扶清灭洋”,但终究走上反清道路的必然性,我通过材料设计问题来解决。例: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材料二:“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问:

①以上是两幅义和团的揭贴,它们的主张不同在哪里?

②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必须根据给出的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所学知识,整理出这些信息:

A历史上,义和拳原本就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

B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之时,“扶清”仅仅是手段,这样可以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

C义和团的阶级基础决定了它最终必须反清,历史事实正是这样。

D清政府及一些政府官员暂时对义和团采取安抚政策,也是“扶清”口号提出的原因。E农民运动中提出不同的主张或口号,是由其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阶级特点决定。通过以上发散性思维的锻炼,使学生学到收集历史信息,推理、思辩历史材料的方法。


  总之,使用教材方式不强调一致,见人见智吧。但一个原则须坚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教会学生生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