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李隆庚: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编写说明

时间:2009-10-18 17:23:08  来源:李隆庚
 

李隆庚: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编写说明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大门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受尽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凌辱和压迫,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资本家的欺压和剥削。但是,外国的大炮也惊醒了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从西方资本主义的洋枪洋炮声中思考着,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总是打不过洋人,总是受外国人的欺压。他们开始探索救亡之道,如何自强的路。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求,终于找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学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过程。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是: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二、“维新变法思想”

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第一要与那时世界形势联系,那时西方一些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早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俄国到20世纪初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方面,这些国家民主、自由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马克思主义已在广泛传播。第二,要与国内的政治、经济相联系。要与本套教科书第①②册中相关课文的内容相联系。才有利于对本课文的理解。

现对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作简单扼要的介绍如下:

第1课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本课导读部分是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维新,挽救危局,光绪帝采纳康有为意见,决心维新变法。以此引入新课的。本课从时间上说,上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起下至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前后止。从内容上说:主要讲“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三个目。

“开眼看世界”这目,主要讲三点。第一,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清政府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内危机四伏。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他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尤其是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只经常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

第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所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林则徐是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

第三,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在广州任上时,搜集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编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还搜集绘制西方的战舰图样,交本国工匠仿制。这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开始。后来魏源受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又编成了《海国图志》100卷,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如介绍美国实行总统制,美国总统不世袭,每隔四年由人民选举一次的制度。还称赞民主共和制的瑞士是“西土之桃花源”。他还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明确指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的。关于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本目在“学思之窗”栏目内作了说明。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方法:先要了解夷情。他指出夷的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他提出学习的具体内容,一是开设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二是采用西方养兵练兵的方法,改造中国军队;三是编练水兵,建立自己的海军;四是发展民用工业,制造民用商船、望远镜等,凡是有利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五是允许私人开设工厂,制造轮船、机械等,允许自行销售。这对那时的知识界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起了重要作用。不过,魏源的思想,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目共讲三点。第一,讲曾国藩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他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船坚炮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他们所谓的“中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的“西学”,是指西方的文化,主要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要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方面的一些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救日益衰败中的清王朝。

 

 

第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改革都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坚决反对,洋务派与封建顽固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洋务派认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进行变通。课文中例举了李鸿章、曾国藩关于变通的论述。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国藩说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今日和议既成,购买外国洋器,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勒远略。本目的“资料回放”,引用了张之洞《劝学篇》中有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段论述。他说“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只要他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封建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倭仁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抗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以夷变夏”,要毁弃中国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慈禧太后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支持洋务派的改革措施。

第三,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失败。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将他们的理论付诸行动,把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几乎一一实施,开办军事工业,制造洋枪、洋炮、轮船;采用西法练兵,创建海军;成立新式学堂等等。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迷梦彻底破灭了,说明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行不通。

“维新变法思想”这目介绍如下五点。第一,产生“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他们开始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外国的器物,不变体制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挽救清王朝的危亡。他们主张要变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郑观应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研究比较后,他认为在中国应实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制度。他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中国就能富强起来。他还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郑观应说“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本目中的“学思之窗”引用了郑观应关于设议院的一段话,反映了他对议院的认识。但在那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下,实行议院是不可能的事。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未充分发展起来,早期的维新思想也未发展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所以也更不可能付诸行动。

第二,讲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到19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外国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维新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课文逐一介绍了他们的维新主张。康有为把儒家经学中的“三世说”与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把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划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他认为据乱世是君主专制制度,升平世是君主立宪制度,太平世是民主共和制度。当今的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是最合理的。这有力地批驳了封建顽固派“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谬论。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宣传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思想。他指出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对君权论进行了严厉批判。他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君权神授”是美化君主的神圣面纱,其实君、臣不过是人民的仆役。他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第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维新思想的宣传,同样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反对,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次论战中的顽固势力包括了洋务派,他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成为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武器。双方论战的焦点,主要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这是一次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论战,它促进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束缚,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本目的“历史纵横”栏目介绍了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情况。顽固派反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声称变法就是祸乱国家,“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维新派认为“祖宗之法”必须随时因革,“无百年不变之法”,“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顽固派还竭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兴民权,反对实行君主立宪,认为兴民权,就会“大乱四起”。维新派认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的,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人民也可以把它废除,实行君主立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维新变法的失败。1898年,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请求实行变法。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使维新变法实行103天就失败了。这说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在中国行不通,“君主立宪”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五,维新变法的意义。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有两点。其一是它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其二是它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改革教育,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后来的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2课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本课导入部分是1919年陈独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回答封建顽固派对新文化运动的责难和谩骂。他认为“西洋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那德、赛两先生是怎样的人呢?他们能否救中国呢?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本课内容上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学习的两个主要问题。“新文化运动”和“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本课要弄清楚理解的两个重要历史概念。

本课文主要分为“《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三个目。主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青年》的诞生”这目,主要介绍三点。第一,《新青年》诞生的背景。具体讲了以下四个方面:① 袁世凯窃取大权后,在政治上废除民国政府的临时约法,实行专制,准备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政治民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③ 1911年辛亥革命使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④ 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极为不满,《新青年》由此诞生。

第二,《新青年》的诞生。陈独秀在研究西方各国的历史后,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毒害,要救亡必须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文化,代之以西方的文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作为宣传新文化的工具,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他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他启示青年“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他号召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这样揭开了新文化的序幕。《新青年》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第三,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让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实际上是让新思想得到传播,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为此,他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推动了北大学术思想的活跃。本目的“历史纵横”栏目,介绍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方针聘请各派学者任教的情况。陈独秀到北大任教后,把《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他们大力宣传新文化,批判封建旧文化。《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德先生和赛先生”这目,主要讲四点。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其中介绍了德赛两先生概念。“德先生”即“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内容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共和体制等。“赛先生”即“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盲从和偶像崇拜等。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几千年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和科学,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中国要富强也必须用民主科学。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本目在“学思之窗”栏目中引用陈独秀在1915年《敬告青年》一文的这段话,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告诫青年学科学的重要性。

第二,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陈独秀主张应毁全国的孔庙,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旧礼教吃人的本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第三,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所谓文学革命就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学提倡使用白话文,采用自由的文体,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随后,课文介绍胡适、陈独秀、鲁迅在文学革命中起的作用。首先是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第二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他们的文章为文学革命的内容指明了方向,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本目的“历史纵横”栏目介绍鲁迅的《狂人日记》用白话文揭露封建社会旧礼教、旧道德的“吃人”本质,显示了新文学白话文的实绩。

第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主要是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讲了四点。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它反映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仿制器物、采用制度层次发展到学习接受思想文化层次。

第二,它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新文化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如把中国的有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予以否定。但是这并不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

第3课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本课导入部分是通过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转变思想,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事例导入新课的。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那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走上革命道路的。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中国传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本课分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两个目。介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进行比较、研究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中国诞生了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目,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课文讲五点。

 

 

第一,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他自己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广东的杨匏安也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这对在中国南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创办刊物、成立社团、出版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了《新青年》外,还有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论》,北京《晨报》副刊也开设了“马克思研究”专栏等。各地成立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还翻译出版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1920年出版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后来又出版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和资本》,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这些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论战。“问题”与“主义”之论战,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他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主张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宣扬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回击胡适的挑战,通过“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第四,通过1920年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本目“学思之窗”,引用了1920年三四月间《东方杂志》刊登的1917年苏俄政府发表的《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废除一切特权。对此,中国人民受到极大鼓舞,都想了解苏俄的情况。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20年五一劳动节,《新青年》发表《劳动节纪念专刊》,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李大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文章,介绍五一节历史。他希望中国的工人阶级觉悟起来,把五一运动变为“劳工阶级的运动”,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这些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新青年》从1920年9月出版的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理论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党又出版《共产党》月刊,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刊物。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出版《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和《工人周刊》等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受工人的喜爱。课文在“历史纵横”栏目内引用了上海《劳动界》上刊登的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个工人的宣言》的部分内容,说明这类刊物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情况。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还为工人开办补习学校、认字班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这些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目,主要讲两点,第一,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但是,那时传入中国的除了马克思主义外,还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思想观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比较,审慎思考后,确定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本课开头导言中毛泽东说他是在北京读了许多俄国情况的书,1920年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陈独秀、邓中夏、周恩来、蔡和森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也都是在这前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第二,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酝酿组织中国共产党。李大钊、陈独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就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他们在1920年初就开始酝酿组织工人阶级政党,以领导中国革命。在共产国际帮助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还写信给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让他们也组织成立共产党组织。后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共产党组织。与此同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等也在讨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方案,他们主张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给蔡和森回信中对他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1921年7月,终于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