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闵国库: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分析

时间:2009-10-18 17:23:49  来源:闵国库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广州3中  闵国库

 

单元教学主旨定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富强的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讲清历史脉络

 

国民经济恢复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         

“小康”

 

探讨核心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正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遇到的挫折;更要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主体知识构成

 

 

 

  题目

                              教学主要内容

1

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

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曲折历程。

2

伟大历史转折

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介绍我国在文革后所进行的一次历史性大转折。重点在两大方面,一是政治路线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二是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

3

经济体制改革

阐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讲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国有企业改革。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阐述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过程和一些基本情况。探究两个问题:一是经济特区是怎样建立的;二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探究两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遇到了挫折。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中国的历史发生伟大的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转折之后的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49年到1952年

恢复时期

1953年到1956年

过渡时期

1957年到1966年

探索时期

1966年到1976年

混乱时期

1977年到1978年

徘徊时期

1978年到     年

改革开放时期

1992年到     年

市场经济时期

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客观概括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强调要点

1、恢复国民经济 

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把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确定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领导全国人民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我国还对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并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2、奠定经济与社会基础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中共中央在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一五”计划工业建设外为中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明确目标

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决策失误与更正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是企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尝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继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5、确定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因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由此引发了这场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它为全面、认真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6、找回目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八大)

 

7、实现目标

一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是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形式,是合作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农民家庭的积极性。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又不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改变了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旧体制,使农业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村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基层单位的自主权,即从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入手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从试点阶段转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二、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三、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四、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改变了原来那种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活跃了社会主义经济。

 

8、对外开放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9大建市场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大和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并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规划了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建立新体制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0、共奔小康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0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10年间,GDP年均增长9.3%;2001年GDP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1990年到2001年年均增长1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