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刘乃徽:四版本历史教科书中的《宋明理学》

时间:2009-10-18 17:25:12  来源:刘乃徽
 

刘乃徽:四版本历史教科书中的《宋明理学》
 

本课是根据高中课标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其中一个要点“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编写的。

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中的课题,都是用《宋明理学》,由此可见,四个版本的课文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大同者,指的这些理学家的思想、学说,在书中的介绍叙述都是一致的,大致相同,对前人学者的著书立说,是不能另编一套;小异者,指的四个版本的编写者,对这些思想、学说的理解、解释和分析,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不过如此。

下面分别简要谈谈对四个版本的点滴看法:

(一)人教版

人教版教材,是通过历史文物古迹白鹿洞书院引入课题,并在课文前面提出两道探究性的问题及三个名词概念,这样当学生接触课文时就会引起注意,这是教与学的开端。

在课文中编有“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让这些课外知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最后提到“本课测评”与“学习延伸”,这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及通过这些问题去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教材的特点所在。

从教材内容看,叙述比较简明枙要,学生阅读易懂,对“宋明理学”不仅讲清了“来龙去脉”,对这些学术思想、观点,还突出事例举说,可说是,把深难的学说,能浅出地表述。本课文还强调“宋明理学”的学说,在国外,特别是对东亚各国的深远影响,所起的作用。

(二)岳麓版

本课开头有段引言,简叙“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影响。

此教材课内编有学者“语录”,这势必能提高学生对这些学说的加深理解和体会。

课文最后,设有“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通过这些项目,用来开拓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一步理解,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对“宋明理学”的学说,编写比较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在备教中,必先认真钻研理解全教材,才能解答学生在听讲、阅读教材中出现的某些疑难问题。

同时教材还突出“宋明理学”对个人修养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和作用,并作了些分析。这能起到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三)人民版

教材设有“知识链接”,“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项目,这些内容,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探索。

课文编写的每个问题的标题比较明确,学生一看标题,就能把握问题的中心。同时对宋明理学家人物,列举比较多,而且对他们的学说共同点,能作出简要叙述。这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多一点知识。

本课对“宋明理学”学说,编写比较有深度,对主要代表人物的学说介绍,比较有分析,给学生对“理学”学说各方面,能得到深一点的知识。由于介绍的人物多,使学生对“宋明理学”学说,能作出一般的比较对比,更好地认识到“宋明理学”的发展阶段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文后的“自我测评”及“材料阅读与思考”,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四)大象版

本课前面有引言,主要介绍说明本课要学的主要内容,这就便以学生掌握教材。

同时,教材设有“链接阅读”,这甚可帮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课文的感受及体会。

教材突出对重点人物的介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思想及学说的讲解,不仅了解“宋明理学”的发展变化,更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宋明理学”的学说要点,及其学术性的价值。

同时,教材还讲述到“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及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贡献,以及对东亚、东南亚国家所发生的深远影响和作用。

课本后的“要点回顾”及“探究与思考”,除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外,还进一步起到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分析能力。

最后,简要谈谈学习“宋明理学”这一课的点滴体会和认识,在当今的改革开放时代,我们的老师在讲授这类课文,更必须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后代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祖国现代化服务。

“宋明理学”也有历史的精华,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德育教育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今天新教材为什么要编写这部分历史内容。

总之,教师在讲解“宋明理学”这课时,有批判一面,也有学习继承的一面,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本课内容的现实意义,以达到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