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2006年养正中学:观看《
最新热门    
 
赵崎:观《两宋新格局》课有感

时间:2009-10-18 17:02:55  来源:赵崎
 

轻负担 高质量

 

——观老师执教《两宋新格局》一课有感

 

赵崎   

 

上海市静安区五四中学 

 

上海市新闸路1370号  200040 

 

“减负增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期望。笔者观摩了静教附校老师在市一中学执教的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材第17课《两宋新格局》,不禁眼睛一亮。尽管是异校教学,成功的教材运用,严谨的问题导学,浓厚的历史气息,令人回味无穷。更值得称道的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真正体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老师最出彩的有两点:

 

第一,钻研教材,用好教材。

 

教师能宏观解读教材,把握教材。本课由“杯酒释兵权”和“苏湖熟,天下足”两目构成,分别叙述了两宋的政治新格局和经济新格局。两目看似毫不相关,但教师通过对“至南宋经济重心转至南方”的成因分析,得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结论,轻而易举将两目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此外,教师还精心将目中分散的知识点梳理出清晰的线索,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突出,脉络清晰。

 

创造性解读教材。在讲述赵匡胤剥夺武将军权,授权文官时,教师用了“收”和“放”两个动词,既形象直观,又便于记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示了教师的创造力。

 

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在例证北宋文官地位高于武将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两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理性认识。在分析“重文轻武”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参考课本“小论坛”栏目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提供了分析问题的视角。在分析两宋农业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表《宋初耕地面积情况》,不仅提高了学生读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证据意识,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成功挖掘了教材资源的教育功能,“用教材”已近乎完美。

 

老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对教材的结构和体系烂熟于胸,并且能超越教材,融入个人教学智慧。相对于一些教师抛开教材,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资料查找,然后复制、粘贴出来的教学设计,老师的投入少,效果好。

 

教师专心研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才能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备课效率。所以,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捷径之一。

 

第二、           研究学生,精心设疑。

 

在第一目“杯酒释兵权”的教学中,老师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而是采取了问题导学的模式,教学过程如下:

师: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谁?

生:赵匡胤。

师:他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生:略(介绍陈桥兵变的故事)。

师:陈桥兵变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赵匡胤掌握了兵权。

师:根据你的推断,称帝之后,赵匡胤最担心什么?

生:赵匡胤担心手下将领军权过重,有朝一日会取而代之,重演陈桥兵变的一幕。

师:五代为期五十四年,共十四君。赵匡胤原是前朝将领,梁、唐、晋、汉、周的开国皇帝也都曾是拥兵自重的将领,有的还是前朝的将军,这说明了什么?

生:武将权重是五代政权频繁更替的重要原因。

师:所以,赵匡胤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他是如何消除这一心腹大患的?

生:略(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师:赵匡胤收权的同时,又放权给哪些人?

生:文人。

师:宋是如何重用文人的,请从书中找到相应的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举例。

师:宋朝对武将和文人的态度大相径庭,形成了怎样的国策?

生:重文轻武。

师:结合小论坛,谈谈两宋“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

生:略。

 

赵亚夫教授说过:最高级的历史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教师“导”出来的;最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是表演家,而是思想家。老师循循善诱,通过问题步步深入,学中有问,问中带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体现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对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要求:即从学生个性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围绕教学内容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情境中逐层推进,深入探究,促使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导出,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调动,所以,问题的质量是关键。老师设计的问题不仅严密,而且充满了智慧的火花。第一,她采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有机串连起来,梳理出知识内容的条理和内在规律。问题之间的结构缜密,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知识体系,所以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第二,问题设计围绕教学重点——“重文轻武”,涵盖了“重文轻武”的原因、举措、影响。第三,问题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教材省略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内容,五代十国的政治特点在教材中也是一笔带过,所以“重文轻武”的成因分析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老师恰到好处地设计了铺垫性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教师设计出如此完美问题在于对教材把握,更重要的是教师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选用的史料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课后,笔者了解到学生课前准备仅预习课文而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少,但学生普遍反映老师的课容易懂,趣味性强,希望老师能继续执教。在这节课上,学生的投入少,负担小,单位时间内,获得了尽可能的有效发展。不仅轻松地学会了知识,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从教学手段或方法上看,尽管教师主要采取了问答式,形似极为简单,辅助教学的课件也较为简洁,教师的投入不多,效果却很好。所以,历史教学有效性并非由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所决定,简单的教学形式一样能使学生学会最复杂的内容。如果简单的教学形式能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省时省力,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关键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本人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只有正确做事,不做无效或低效的事,教师和学生过重的负担才会减轻,教学过程才会轻松而快乐,教学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至。在这节课中,老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追求实效,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置于正确的位置,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范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