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杜建亭:“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5:08  来源:杜建亭
 

                    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位育中学   杜建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议会制度首先产生于英国,并逐渐形成上议院和下议院。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英国思想家洛克首先提出权力制衡理论,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阐述了三权分立的理论,发展了洛克的思想。在政治制度实践中,英国在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是贯彻三权分立最为典型的国家,1787年通过的《联邦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掌握。

    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失败,表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经验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战期间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新型民主制度的尝试。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要求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一个联合政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机构主要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

    理解:三权分立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是西方社会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多元化的历史产物。权力制衡的政治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主制度。

 

2、过程与方法

    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源流进行客观分析,理解各国民主政治产生的多元历史背景和多元模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学习,通过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学习,体会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意义。懂得人类政治文明的模式是多元的,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西方三权分立产生的历史源流;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利益一致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

2、难点:西方三权分立和政治力量多元博弈的关系;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何不能照搬西方?

 

三、教学建议

    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为《西方三权分立的源流》,第二课时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

    建议对本课文《民主政治》的解说,特别注意定位在近代民主政治而非古代希腊化的民主政治。本课文从属于大标题《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的第一部分:“近现代国家制度”。这里的民主政治是专指对应工业文明时代的一种制度选择,它缘起于近代西方国家反对专制和封建教会的过程中。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长期参考、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又坚持走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民主建设之路,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

    建议特别注意活页文选《民主政治》一课序言的提法: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传统是建立在阶级利益对抗和政治多元的基础上;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基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两点非常关键,是中国选择与西方采用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的要点。

    建议第一课时讲解时特别注意对西方三权分立的“源流”一说进行剖析,“源”是指三权分立制度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诞生,“流”是指三权分立制度是从中世纪的议会制度逐渐发展健全而来的。

    建议在《西方三权分立的源流》一课教学时,可以参考原教材第13课的导入内容,从尼克松“水门事件”切入,这一事件比较典型,也十分生动,符合学生喜欢听讲故事的心理状态。然后从当年美国国会启动对尼克松总统的弹劾程序入手,导入三权分立制度。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西方三权分立的源流

    根据活页文选内容,可以考虑从三权分立的历史背景,三权分立的理论发展和三权分立的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从而廓清西方三权分立的源与流,指出西方之所以选择三权分立的政治民主模式,是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深刻的理论基础的。

    可以提问有关尼克松“水门事件”的概况,或者出示相关资料图片,引发课堂关注,由此引出美国国会的弹劾权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也可以指出:弹劾权是美国国会拥有的最少使用却最令人生畏的防止政府行政和司法部门滥用职权的重要制约手段。美国国会的弹劾权是美国宪法奉行三权分立原则的重要产物,而这一原则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呢?导入新课第一目。

1、西方三权分立的历史背景

(1)西欧中世纪出现多元政治博弈格局(国王、贵族、教会、城市)

    可以从提问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入手,引出西欧中世纪的多元政治博弈格局,从而指出三权分立制度缘起于西欧。进一步分析:由于历史原因,西欧在封建社会时期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虽然在英法百年战争以后,英法两国逐渐形成近代民族国家,但国王的权力始终在与封建教会、地方贵族、城市市民的博弈中受到限制。当国王的权力过大时,其他利益集团就会想方设法削弱它,而当这些利益集团为了内部争权夺利出现新的分化趋势或形成新的特权时,其他利益集团也会尽量限制它,由此产生了多元政治博弈的格局,其中尤以英国为典型。这种多元政治博弈的格局最终会将权力制衡的制度安排提上议事日程(这里可以考虑由学生进行讨论)。

(2)英国最早诞生议会以限制王权(1265年)

    可以从最近的报刊资料引入英国两院制。报载:“2007年3月7日晚,英国下议院通过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议案,建议对已有600年历史的上议院进行改革,议员将从世袭或任命改为由选举产生。”导入英国历史上的议会制传统问题。进一步分析:由于多元政治博弈格局的影响,在中世纪的英国于1265年最终产生了议会制度

    可以对英国两院制做一些简单介绍:从1343年起,英国的议会形成两院制,它包括世袭的上议院(贵族院)和由选举产生的下议院(平民院)。英国的两院制设计,首先不是因为两院之间的权力制衡,而是由于英国社会各阶层分化和对抗的结果。在实际操作中,两院制可以有效预防新的议会专制产生,更有利于权力平衡,提高立法质量,减少立法错误。议会利用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实际上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上议院的权力曾经凌驾由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但自19世纪以来,上议院权势逐渐式微,目前它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有权审查下议院通过的法案,并通过必要的修正案,还可以要求推迟它不赞成的立法。而由选举产生的英国下议院则是议会的权力中心,拥有立法、财政和监督权。

    可以简单小结:英国的议会制度实际上是在封建制度前提下各方政治力量博弈妥协的产物,它即肯定了国王的封建特权,也维护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利益。它虽然不是近代资本主义崛起以后的政治民主化背景下的议会制度,但英国中世纪的议会制度对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此意义上而言,要想了解西方三权分立的源流,就必须从英国的多元政治博弈和议会制的产生入手。

    当然,西方三权分立的源流不仅仅包含英国的政治背景,它还包含源远流长的西方政治理论,这种政治理论的源流甚至于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时代,但近代最早明确提出权力制衡理论的思想家则是英国人约翰·洛克。导入第二目。

 

2、西方三权分立的理论发展

(1)洛克的《政府论》和权力制衡理论

    可以从介绍洛克的生平切入(师生皆可),从而指出洛克的政治思想不是空穴来风,它是诞生于风云涤荡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需要催生了洛克的政治思想。洛克在总结革命经验并吸取前人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政府论》(最初是由一系列政治论文组成)。洛克批判了“君权神授”思想,直接为资产阶级主导的“光荣革命”辩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系统提出的权力制衡理论,奠定了近现代西方国家组织形式的理论基础。可以提问: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从而导入权力制衡这一主题。

    适当介绍洛克的权力制衡观点,以了解它是怎样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精神特征,又是怎样影响革命的进程和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洛克认为权力制衡的关键是限制权力。洛克为此提出以下主张:第一,权力应是彼此分立的(注意:分权不是权力分散,是把重要的几种权力委托给几个部门负责,从而互相牵制。而不是把一项重要权力分配给几个部门负责,互相推诿)。主要是指立法权和执行权应绝对分开,立法权归属于民选议会,执行权则属于世袭的君主(注意:洛克并不主张君王被架空,没有任何实权)。第二,权力之间是不平等的。立法权至高无上。但这仅仅是相对政府而言。第三,各种权力都是有限的。如果立法机关和君主任何一方违背人民的委托时,人民都有权利推翻他们(注意:这里已经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权力制衡理论的最初倡导者是英国思想家洛克,而将其进一步系统化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导入第二小题。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和三权分立理论

    可以提问,孟德斯鸠是如何发展洛克的权力制衡理论的?然后以此为整个第二小题的抓手展开教学。

    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指出孟德斯鸠发展了英国约翰·洛克的分权思想,突出表现在权力制衡理论比洛克的更加完善和系统。然后在分析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一是孟德斯鸠曾长期在法院和议会工作,非常了解法国政权机构中由于专权而出现的滥用权力的情况;二是孟德斯鸠周游欧洲列国,深入考察了各国的政治制度,他是有感而发;三是孟德斯鸠作为启蒙思想家,更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孟德斯鸠于1748年发表了《论法的精神》,在这部被伏尔泰誉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的著作中,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地揭露,尤其重要的是这部书的下卷系统地提出了“三权分立”的主张,这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适当介绍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从而更加体会孟德斯鸠对洛克的发展性继承,以及它是怎样在美国的政治实践中被发扬光大的,从而梳理出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源流与发展脉络。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应当由人民选举的代表来行使。第二,孟德斯鸠认为行政权力和军队应交由国王掌握。行政权力处事需要当机立断,急速行动,因而行政权力和军队由一人掌握比较合适。立法机关有权审查它所制定法律的实施,以实现对行政权的监督,但不应有权审讯执政者本人,这对防止立法机关的专制,是很有必要的。他还认为行政机关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以“反对权”参与立法。他提出立法机关有随时解散军队的权力,以防止军队成为行政权力压迫人民的工具。第三,孟德斯鸠强调司法独立原则。他所谓的“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权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权力。由选自人民阶层的法官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审判权,不受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干涉。“司法独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孟德斯鸠对洛克权力制衡理论的一大突破。司法被明确为与立法、行政并立,使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学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关键,只有“司法独立”才能保障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

    可以归纳指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的主张,是当时日益强大起来的法国第三等级与封建阶级分权的政治要求。他们争取对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控制,限制由国王和贵族掌握的行政权。孟德斯鸠提出分权制衡论的初衷是想在法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而其后的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却是更为民主的共和体制。权力制衡理论受到后世很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继承与发展。在实践中更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的政府组织原则,对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中,在实践中很好体现了孟德斯鸠政治原则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从而导入下一目。

 

 

3、西方三权分立的实践探索

(1)英国的议会内阁制

    指出:在三权分立原则上建立议会内阁制最早的是英国。可以提问:18世纪初英国议会内阁制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引出:背景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多次曲折反复,最终在1689年由议会两院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背景之二:洛克提出由人民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高于一切的思想,并在欧洲思想界、政治界产生深刻影响。背景之三:英王乔治一世继承王位后,因不谙英国政事,遂委任议会下院多数党组阁,并逐渐形成惯例。由此英国议会内阁制产生。

    可以补充介绍英国议会内阁制的特点:议会由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组成。内阁首相由选举产生的平民院的多数党领袖充任,其他阁员由首相在其党内成员中提名呈请国王任命,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际不掌握最高行政权。内阁掌握实际政治权,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可以投不信任票。通过投票被认为是不受信任的政府必须辞职。如内阁不愿辞职,可以呈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让全国选民裁决;大选后,由新组成的议会来决定内阁的命运。议会拥有最高立法权。有内阁提名的大法官和副检察长负责司法事务。

    诞生于18世纪初年的英国议会内阁制在三权分立,互相牵制上的特征尚不明显,在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政治体制的政治实践中,贯彻西方三权分立的原则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导入第二小题。

 

(2)美国的《联邦宪法》和联邦政府

    可以考虑提供部分素材(如《联邦宪法》内容选摘等)供大家讨论,对诸如美国总统的权力,国会的职能等各抒己见。

    建议将此处的重点设计为:“美国建立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分析”依然由分析源流的观点来主导教学。背景之一,美国没有专制主义历史包袱,可以直接接受现成的权力制衡理论;背景之二,独立后的美国其实是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对内不利于全国性的资本主义市场建立,对外不利于国际空间拓展,由此美国亟需加强中央行政权,但又恐惧行政权力不受控制,导向权力制衡;背景之三,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佛逊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对于民众自由和联邦政府强权孰轻孰重的争论僵持不下,由此美国亟需平衡各种利益,导向权力制衡;背景之四,美国南北政治力量利益博弈不分伯仲,美国亟需建立互相制衡的政治体制来协调南北政治力量。背景之五,美国的政治价值取向多受英国影响,英国的权力制衡实践很容易被美国接受和发展。

    若对以上的美国政治体制建立背景有比较清晰的分析,则不难理解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是怎样的了。接下来要指出的是,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中的“分权”和“制约”特性非常明显,所以被视为三权分立的典型。

    可以适当介绍美国三权分立的相关资料,指出:美国三权分立的法律依据是1787年通过的《联邦宪法》,根据《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执掌最高行政权,同时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对外宣战和缔结和约权在国会。国会分参众两院,拥有立法权,但国会通过的法案须经总统签字方能生效。最高法院独立于议会和总统之外,可以监察立法和行政部门,并拥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但法官人选的确定受制于国会和总统。

    建议在结束前进行归纳总结:第一,“三权分立”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第二,三权分立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各种利益集团博弈、协调的政治特征。第三,三权分立的政治民主模式并非人类政治文明的唯一选择。

 

 

第二课时  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

    根据活页文选内容,可以考虑从近代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之路,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的建立这两个方面展开教学,从而认识到新中国建立后逐渐形成的新型民主制度,是中国人民在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后作出的历史选择。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中的“人民”可以做一解释,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这里的“人民”显然是指中国拥有公民权的广大人民群众。

    可以提问为什么毛泽东、江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在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讲话中,把孙中山称之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由此导入第二课时第一目。

1、新中国建立前先进分子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之路

(1)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之路

    问:近代史上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或者播放一些人物图片以引起关注和讨论)尝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孙中山,他尝试引进西方三权分立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最终遭到失败。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答:孙中山革命的失败经历告诉我们,政治民主的模式不能照搬西方,要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才是可行的。

    可以让学生根据初中掌握的内容回顾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的历程,重点在于归纳整理孙中山探寻民主共和之路的失败原因,得出:第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对较强,建立民主共和国很不容易;第二,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土壤深厚,民主基础相对脆弱;第三,中国没有多元政治博弈的历史文化传承,引进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有鉴于此,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中国之路注定是艰辛而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如此背景下走上了探索民主政治之路的前台,导入第二小题。

 

(2)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探索之路

    引导学生归纳在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民主政治之路的几个重要阶段,学生应该可以整理出:第一,中华苏维埃的建立和民主制度的初步尝试;第二,“三三制”原则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第三,新政协的召开和人民民主政府的成立。通过这一整理,以便于掌握这样一个概念,建立民主政治制度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追求,而以上几个重要阶段的初步尝试,为新中国建立后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非常值得总结的经验有:第一是中国共产党继续提倡向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比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借鉴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模式的经验;第二是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民主政治建设适合于本国国情和历史环境,比如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背景下,为了谋求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三三制”原则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国民党一党专政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则号召各民主党派和个人民团体团结起来,积极开展政治协商,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第三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探索之路上与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结成了广泛的政治联盟,这种政治联盟有别于西方历史上的多元政治博弈,是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中建立起来的,是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的,它终将在新中国成立后促成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导入第二目。

 

2、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使大家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第二目的重点内容。可以由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知识,比如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办法,人民代表的职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也可以考虑提供一些素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让学生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学生应该可以回答:第一,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第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第四,由人民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不仅有立法权,还有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

    学生若提问:“为什么不采纳西方的三权分立来防止人民代表大会权力过于集中?”回答:第一,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理应是最高权力机构,在西方国家,由人民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也往往是最高权力机构,那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第二,再次强调,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在建立新中国的道路上没有出现西方这样的多元政治博弈的局面,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结成了广泛的政治联盟,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三,即便如此,中国共产党也还是充分考虑到民主监督和科学决策的需要,保留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导入第二小题。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前面第三点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为什么现阶段还要政治协商的理由,可以考虑由教师进一步解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以区别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但必须指出,由于政治利益一致,中国的参政党又不同于西方的在野党,可以考虑请学生讲出八个民主党派的名称),地位(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可以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特殊历史原因的: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历程中先后建立了几个统一战线,这是统一战线的历史产物;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利益与其他参政党的政治利益基本一致,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成为可能;中国共产党处于民主建设的需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制度安排。

    考虑到中国历史上民主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建议教师与学生从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角度予以讨论,从而得出: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社会就会健康向前发展,若非这样,像“文革”期间,两会制度遭到破坏,民主建设就出现倒退。

    教师可以考虑播放一些今年两会的视频资料并设问:今年两会受关注程度空前说明了什么?答: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中国虽多元政治博弈和三权分立,但人民可以通过两会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行使民主权力。可以布置回家作业:收集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的重要议案和提案,回答代表和委员是如何通过两会来代表人民行使民主权力的。

    建议总结:第一,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第二,经验告诉我们,照搬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不一定有利于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第三,新中国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建立在人民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第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后民主政治建设总体向前发展,但也遭遇挫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