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
最新热门    
 
欧阳国亮: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时间:2009-10-18 17:05:26  来源:欧阳国亮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学设计

           广州市南武中学   欧阳国亮

 

1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古代科技)

目标一:四大发明走向世界,是怎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请掌握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各自的世界意义和影响。

1 .四大发明走向世界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在四大发明的影响下,西欧率先迈人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2 .四大发明各自的世界影响

( l )造纸术: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 2 )火药: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的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劝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目标二:数学是“科学之王”,古代中国在数学方面有哪些杰出贡献?

——请掌握古代中国在“十进位值制”和圆周率推算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

目标三:古代中国建立了怎样的天体坐标体系?在天文观测工具方面有怎样的创新?

 -一请掌握赤道坐标及其应用、浑仪的发明与改进。

目标四:古代中国在人工选择和杂交育种方面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果?

一请掌握中国古代运用混合选择技术和人工杂交技术的相关资料。

目标五: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名医辈出,著述甚多。中医药学在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有哪些特色?

-一请掌握 《 黄帝内经 》 的基本内容和“针灸疗法”的历史概况。

目标六:中国古代建筑在用料和造型设计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请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了解应县木塔的结构特点和价值。

目标七: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船队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用什么方法确定位置?

一请了解“牵星术”的用途。

目标八(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古代中国是“发明和发现的摇篮”,从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 11 世纪,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总数的 50 %一 71 %以上 ,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学习本节,除了解中国古代众多科技成就及影响外,更应探究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如何推动当前的科教兴国?要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精神,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第二部分:重点问题分析与教法学法建议

一、古代中国伟大的科技成就有哪些?(重点)

教法与学法:以“最”为主线,请学生找出中国古代有哪些发明创造用“最”一字来说明?

二、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却落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难点)

明代以前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 l )生产的不断发展推动科技文化的进步: ( 2 )国家的支持,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个体农民手工业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供养脱离生产的科技人员。因此,国家的支持对于科技发展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 3 )国家实行开放的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4 )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 5 ) 教育的发展。

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却落伍了,主要原因: ( 1 )经济上,明中后期,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 )政治上,明清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使很多知识分子埋首故纸堆,脱离了实际。( 3 )教育的落后,古代教育的日的是培养封建官吏,而不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三、理性认识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要形成规律性认识;了解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异同,从而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优势和劣势。

 1、.理性认识科技发展原因的规律性因素: ( l )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政策扶持等) ; ( 2 )经济因素;(3)开放因素(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 ; ( 4)个人因素(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 ; ( 5)历史因素(科技的继承与创新);(6)教育因素等等。

2: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主要区别:主要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中国传统科技大多属于应用科学,主要源自整理传统典籍和经验总结;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我国古代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农学、医学高度发达,但生物学理论薄弱。

第三部分:历史启示

 ( l)科技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2)科技是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 3)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第四部分:练习题

1、读图,请回答:

 

(1)       此古塔的名称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2)       这座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除了千年不倒之外,还蕴含了许多神奇的密码。从图中你能释读哪些价值?

第一问是基础题,答案非常简单。

参考答案:(1)辽代应县木塔;它是世界上现在最高在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第二问不必刻意追求答案的完美,关键在于参与,开动脑筋,尽可能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

参考答案( l )科学价值:从建筑取材、构思设计、造型等方面看出木塔在建筑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2 )宗教价值:从用途看佛教在中国传播、盛行的历史和影响。( 3 )民族文化价值:从民族史角度可以分析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

【 高考回放 】 ( 1995 年高考全国卷,此题被列人 2005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 《 考试大纲 》 题型示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韩非子 · 有度 》 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 ( (鬼谷子 · 谋 》 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 《 萍洲可谈 》 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一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 《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 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 《 电的利弊 》 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 1 )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

 ( 2 )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 3 )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 4 )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被列为近年来历史学科 《 考试大纲 》 的题型示例.其考查的方式对今后的高考命题有一定的导向性值得注意。

本题引用的四段材料,教材的依托性不强,这是考查理解和处理材料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的推断能力。从材料一的作者韩非子所生活的时代可以推断,发明司南的时间至迟是战国。从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取玉也,载司南之车” , “舟师识地理 … … 阴晦观指南针。”和“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可以了解它具有生产、导航和看风水的功能。材料三指出了马克思对中国三大发明传到欧洲的积极作用。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认真领会“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的含义。第 3 、 4 两问的回答,既要能够对有关历史现象进行归纳和概括,又一要能够运用有关历史理论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 l )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 2 )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 3 )旧中国的愚 · 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

 ( 4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特别关注:本题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1 )本题体现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生产力的观点,即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充分体现对历史学科的应用能力,即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并考查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表明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能体现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富有生命力的最佳题型之一。( 3 )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必须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如只有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中,才能得出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2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古代文学)。

目标一:先秦时期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成果?

——请掌握 《 诗经 》 的主要内容,分析《 诗经 》、楚辞文学特色。

目标二:汉唐盛世为文学的辉煌奠定了社会基础。汉唐文学发展的突出成就各是什么?对后世产生怎样的影响?

——请掌握汉赋的特点与名人佳作;掌握唐诗繁荣的社会条件和唐朝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目标三:宋词元曲的繁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代有哪些著名词人?分别属于什么流派?什么是元曲,有哪些名家名篇?

——请掌握宋词繁荣的社会背景和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著名词作及其创作风格;掌握关汉卿、马致远的散曲创作成就。

目标四:明清时期小说创作为什么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主要有哪些经典作品?

一请掌握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条件和 《 三国演义 》 《 水浒传 》 《 西游记 》 《 红楼梦 》 《 聊斋志异 》 《 儒林外史 》 等明清小说的作者、内容和价值。

第二部分:重点问题分析与教法学法建议

一、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教法与学法:各时期的文学特色、代表人、代表作品让学生看书自行掌握。

二、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法与学法: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  唐诗繁荣的原因、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教育等方面归纳)

第三部分:历史启示

运用存在与意识的理论探究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学的繁荣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比如唐诗的辉煌就与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对外交往、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兴科举等社会经济、政治分不开。盛唐、中唐、晚唐诗风的差异,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如明清小说的繁荣是明清时期城市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等经济、政治环境分不开的。

第四部分:练习题

一、(文综题)读苏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回答:”

1、庐山所在省区的简称是:

A、粤  B、赣  C、湘  D、浙                      B

2、在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的突出贡献有:

A、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B、他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词大量吸收俚俗口语;

C、他是豪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以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

D、他创作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C

3、苏东坡诗句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1)看问题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转移;(2)事物都是联系的,既要看到事物的局部,也要看到事物的整体;(3)要全面地看问题。(4)“宇宙便是吾心”

A、(1)(2)(3  B、(1)(2)(3)(4

C、(1)(2)(4  D、(2)(3)(4                              A

二、【 高考题回放】 ( 1994 年高考全国卷,此题被选人 2005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 《 考试大纲 》 题型示例)明清(鸦片战争)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    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解析:从知识方面看,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特征和形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等问题。本题涉及的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但教材中没有现成的表述,需要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在教材中,明清时期的文化内容较多,又比较零散,本题要求从繁杂零乱的内容中先概括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趋势,再概述其具体表现和特征,从而使试题内容平中见奇,使能力要求从识记理解上升到了分析概括的层次。

题中所要求分析的两种文化现象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而它们的发展状况却一个“繁荣兴盛”,另一个则“由发展转为停滞”。如何正确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不仅需要对明清时期历史特征的全面理解和认识,而且必须真正掌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而科学技术反映的却是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同时还要清楚.明青时期出现的貌似矛盾的两种文化现象,其实都植根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这样一个共同的社会条件一之上。

答案: ( l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 《 水浒传 》 《 红楼梦 》 《 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 《 牡丹亭 》 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盛,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 2 )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 《 本草纲目 》 《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 三部科技巨著,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3)       明朝中期以后,一方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

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特别关注:本题系 1994 年高考题,时过已久,之所以长期选为题型示例.重在突出其导向作用。( 1 :)从考点内容上看,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政治、经济的多样性一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包括隐性的)给高考命题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七年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等。( 2 )从能力要求上看,比较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题中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表现和特征就是考查比较能力;社会原因的分析只有建立在充分理解掌握与两种文化现象存在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准确作答。( 3 )从现实意义上看,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当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 )从理论观点上看,两种文化现象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和封建制度衰落等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状况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文化现象。

 

 

 

 

3  繁花似锦的戏曲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古代戏剧艺术)。

目标一:元杂剧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艺术成就?

一请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杂剧的产生与兴衰,掌握元杂剧的特点和关汉卿的成就。

目标二: 2001 年,昆曲艺术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昆曲是怎样的一种艺术?

一一请了解明传奇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昆曲的价值和汤显祖的成就。

目标三: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是怎样形成的?具有哪些特色?

一请掌握京剧形成的背景条件和京剧在题材、表演、伴奏等方面的特色。

第二部分:重点问题分析与教法学法建议

一、         重点:关汉卿及代表作;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二、         难点: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探究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规律

1、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府注意保护艺人;

2)经济上,城市商业繁荣;

3元朝长期停止科举考试,读书人没有出路,把自己的才华用在杂剧的创造上。

4)艺人吸取前代艺术精华,并推陈出新;

2、探究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规律:

兴盛的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

2)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推动;

            3)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衰落的原因:(1)形式僵化,不及时改革表演的形式;

2)脱离广大群众;

第三部分:历史启示

1、             艺术不能脱离群众的需要;

2、             要不断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艺术来自人民和生活,艺术要为人民和生活服务;艺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四部分:练习题(略)

 

 

 

 

4  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第一部分: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慨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汉字演变与书画艺术)。

目标一:汉字源远流长。汉字是何时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一请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商代以后汉字形体的演变。

目标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楷书、草书、行书各有什么特点?

——请掌握魏晋以来楷书、草书、行书等书体的演变和著名的书法家及代表作

目标三: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有着怎样辉煌的成就?

一请了解中国占代绘画艺术起源、发展、繁荣的基本历史脉络,掌握古代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感悟中国画“以形写神”“得意忘形”的特点。

第二部分:重点问题分析与教法学法建议

一、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法与学法建议:( 1 )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文字图画、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中国书法发展的两个阶段与三大书法的特点,中国画的起源、演了解中国书画的魅力,变及特点。书画发展史。(2)初步学会欣赏和鉴赏书画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  ( 3) 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欣赏,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去了解中国书画的艺术特点,欣赏一些名家的书画作品,对比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表现方式等。

二、难点:分析中国书画艺术繁荣的原因: a .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影响。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风俗画的影响。 b .继承与创新,吸收与发展。众多书画艺术家继承前代优秀传统,也注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经过努力实践,大胆创新,从而既保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又流派纷呈、名家辈出。

第三部分:历史启示(略)

第四部分:练习题(略)

第三部分:单元教学建议

建议1:揭示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

1 .文化纵向发展规律

“标准”十分注意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发展历程”,有关这方面要点比皆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想想的演变”“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等等。“标准”之所以重视文化发展的“过程”“历程”“脉络”“足迹”,目的在于引导探讨,即探讨以时间为序的文化纵向发展规律。在呈现人类文化纵向发展规律中,“标准”明确指出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继承与发展相统 一”两个重要规律。

2 .文化横向发展规律

1)交流与碰撞规律。

不同的文化之间必然要交流、碰撞和融合。先进文化要传播,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人类文化得到发展。

2)和谐统一规律。

“标准”中提出“文化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要求学生要求学生“懂得在人类自下而上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密切的相联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新观点。

“标准”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理想的境界是统一和谐发展。 “标准”重视文化发展的“朝代背景”,即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在此前提下,更强调并突出了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3)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标准”指出,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有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人类文化是多元化传统,都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

建议2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多而难教。我认为不管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理解 《 历史课程标准 》 ,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尊重不同版本教材所取史实的共同点,去掉其中琐碎繁杂的、不符合新课标要求和不太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内容,对于那些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的内容也要进行淡化处理。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教材中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认识历史,并从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

第四部分:本单元的历史启示

1、 文化现象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统治政策、强大的国力、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和体现。

2、 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而科学技术反映的却是社会生产力。

3、 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是:批判继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因为只有发民族性的文化,才能世界性。

 

(补充练习题)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器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材料2: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条件下,一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研究古代中华文明的优势与缺陷,科学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3  马克思在 《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 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4  鲁迅在 《 电的利弊 》 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1)请你列出五项最具说明力的科技成果,并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2)你认为四大发明对中国和西欧的影响在什么异同?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3)试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的角度谈谈你对费正清观点的理解。

答案:(1)成就:如十进位制一记数法,为国际通用,延续至今;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领先世界一千年等。原因:中国社会制度先进,经济发达;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频繁的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科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努力等。

( 2 ) 相同:印刷术和造纸术推动了中国和西欧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交流传播。指南针推动了中国和西欧航海事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火药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和西欧采矿、冶炼、军事的发展。总之.四人发明是中华民族给予人类的伟大贡献,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② 差异:正如马克思所言,三大发明加速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在中国却没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如鲁迅所言.中国古代先进科技不断沦丧: 启示(目圆其说,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行)。

(3)说明:要注意打破思维定势,欣赏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应看到存在的缺陷,如传统价值观中的重文轻科技,传统科技重实用性,少理沦探讨,多数量的积累,少质量的突破,科技传播和发展以“祖传秘方”形式相传等。作答沦证时.必须史论结台,语言简洁.有逻辑,有层次,说理充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