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传承城市记忆的明智之举
最新热门    
 
张明智: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

时间:2009-10-18 17:06:56  来源:张明智
 

即时调整的问题式研究性学习

张明智: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 

上海市陕西中学 

 

一、背景介绍

本专题用的是初一《历史》教材,主要内容是《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当教师正在对这堂课进行小结时,突然有学生提出: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顿时,全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纷纷窃窃私语。我顺水推舟地问:“这个问题换过来说,就是宋神宗的在位执政与否,关系到王安石变法的成败,是吗?(学生点头)对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一时间,同学们反响强烈。我统计了一下,全班32名学生,表示肯定意见(宋神宗在,改革能成功)的有21名,持否定意见(宋神宗健在,变法也不会成功)的有11名,我立即将他们分成两组,让各组分头准备,在下一次新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讨论。

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教学,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的体现。我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受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这一研究课题属于较深的史学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内,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完全是出乎意料。我之所以当即把它立为探究课题,目的在于培养和鼓励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保护学生探索和质疑的精神,而不在于学生所讨论的问题有怎样的深度。所以,这次即时性的研究性学习,我考虑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牵?.通过自由讨论,使学生较深入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鼓励与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研究的积极性。

二、研究过程

师:上节课有位同学提出宋神宗寿命长短与王安石变法成功与否的问题,大家分组进行了准备,有的还查了资料,我的《教学参考》曾几次被借阅(众笑)。今天我们在新课前,作一次讨论交流。请大家踊跃发言。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认为。王安石搞变法,一定要有皇帝的支持。皇帝活得长一点,成功的希望就大一点;皇帝一死,变法成功的希望就没有了。

生2:你说的让我想起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靠秦孝公支持。可是秦孝公死了,变法不是继续进行吗?

生3:商鞅不是被五马分尸了吗?算什么成功?

生4:当然要算成功,商鞅个人是倒下了,可是秦国却真正地站起来了。

生3:照你这么说,商鞅应该算烈士啦?(众笑)

生4:算不算烈士不去管他,商鞅对秦国的强大贡献很大,是第一功臣。(稍停)

生5:这一现象很奇怪:商鞅死了,变法却成功了;王安石活着,却眼睁睁地看着变法失败了!

生6:这只能怪王安石运气不佳,生在那个年代,官僚、地主、农民都不肯吃一点亏,对国家有利的事都不想干。

生7:这就怪了,难道要让大家都来学雷锋?(众笑)先国家后自己?

生6:反正大部分官僚、地主、农民都不支持王安石,是真的吧?

 

 

生8:是真的,可是我们要看看,王安石变法到底在什么地方损害了大家的利益。大家都没有从变法中得到什么好处,所以宋神宗一死,变法就树倒猢狲散了。

生9:这么看来商鞅真是运气好,他死了,秦国还照他的法子干,到今天,我们上课还要讨论到他哩!(众笑)

生10:主要是他的变法措施能让大部分人得到好处,大家需要他。当然也让国家得到好处。

生11:怪不得泰国后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傲视群雄。

生12:商鞅变法有点像唐诗里说的: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13:这么说来,王安石变法只能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14:听说王安石也是个诗人,是个作家,他是不是有点书呆子气?如果有,这种书呆子气与变法是否有关?

生15:书呆子倒不会吧,不过有点空想罢了。他派人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的好坏纳税,官僚、地主也不能例外,这根本不可能做到。

生16:权力大的,开个后门还不容易。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很热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深入探讨下去。历史重在言之有据。大家可以从网上,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很多资料。比如:王安石用人不当,他用了一些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做了什么事?怎么损害王安石变法的精神,等等。再比如:商鞅变法,他本人为何被杀?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制定的措施,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对我们今天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不是有很大的启发吗?学历史很有用的啊!

三、教师说课

教学应当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材是死的,教案也是死的,然而人是活的,一个个受教育的学生是活的,每天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提出来,这就迫使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即兴应变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
 
对基础较差的学校和学生,应当有正确的看法,不能看死,要相信通过正确的引导,是能够改变的,再差的学生也会出现亮点。当大部分学生中出现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时,不能放过去,这是一个教学取得最大效果的切入点。看似幼稚的想法,却是对教师是否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挑战。这次课堂讨论的成功之处,在于捕捉了学生有智力价值的想法,因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次讨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尚在初一年级,不善于运用史实来讨论问题,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发展。

 

 

四、专家点评

本案例最大的亮点是教师不仅敏感地看到了所谓“基础较差”的学生中的亮点,即积极活跃的一面,而且及时到位地扬其所长,开展转变学习方式的“探究”,这是其一;其二,“探究”的目标定位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即加深理解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并不急于要求在能力上有显著提高;其三,由于切合学生的实际,所以使研究过程非常活跃,尽管学生间的对话很不成熟,却使我们看到了“差生”并不差,既聪明,又可爱。探究几乎“超额完成任务”;其四,教师的小结也颇为精彩,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以建议的方式巧妙地指出了学生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照此发展下去,即使再差的学生也会在新方式的学习中好起来。

如果进一步探讨,还可以抓住学生15说的“派人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的好坏纳税,官僚、地主也不能例外,这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个话茬,提出“这个结论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引出“历史重在言之有据”。研究性学习一定要打破想当然或先入为主──先有观点,再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势。

(摘自:《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