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陳冠華:歷史教學中的史
最新热门    
 
唐遠華:史料教學對歷史思維能力發展的嘗試

时间:2009-10-18 17:09:25  来源:唐遠華
 近十年來,歷史教育一直面臨功能性的質疑,終於發展成國中成為社會科,高中課程內容時數的減省,以及大學成為通識課程之情況。但是什麼學科才能擴展一個人有限的經歷成為古今中外上下千年的豐富閱歷?什麼學科才能使人在如此的基礎上,深刻地去理解同情周遭發生的事及涉入其中的人,以安身立命於此瞬息變化萬千的時代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元教授一向堅持歷史教育首重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教學重點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能力的進程。所以個人十分肯定:學生的確能從歷史學到什麼,歷史學科的功能性應經得起質疑,身為一個歷史教師,最需要努力鑽研的不僅是專業素養,更是如何幫助學生透過有效的學習不斷發展提升思維能力的方法論。本來在教學過程中,授課、評量與作業乃密切相關的整體,但是過去的重點僅偏重前二者,作業常可有可無,以致於知識的累積與熟稔仍是教學的重點,即使自八十學年度大學聯考試題逐步提升層次至思維能力的檢驗,然而行之數年爭論不斷,而且單憑一紙測驗是否即能影響教學達成目標,誠然難畢其功於一役!所以授課內容、方式及作業之設計使成為發展歷史思維能力的核心!而成功的作業設計尤其能輔助加強教學的效果。大概近五年的時間,個人已經嘗試突破課本問題與討論之作業型式,選用較合適高中生閱讀的輔讀資料,要求學生閱讀整理摘要,並從正史、資治通鑑及相關重要史著摘取史料,讓學生練習分析、比較與歸納之能力,例如曹操與周瑜的評價,官渡與赤壁之戰之勝負關鍵,安史之亂發生背景各角度之分析等,學生在寫作業時的確需要多花些心思,多用點腦筋。但是總覺得不夠生動也缺乏趣味,尤其是建立對一個時代的清晰圖像上尤嫌不足,正在苦思改進之道,張元教授提出以本校86學年度高一學生為對象的歷史作業設計實驗,提供學生簡明的史料,清晰具體可行的方法說明,引導學生神入西漢武帝伐匈奴的時空,化身為一參與這些戰役的軍人,將所見所聞藉著家書表達出來。此種訓練學生將所習得之知識,化為第一手生動的情思,正是歷史思維能力中脈絡化思考、歷史想像力的展現,也是我教學中亟需補充改進之處,所以以下所記錄的即是參與此次計畫,對個人教學內容、方式之啟發並因此產生的稍許改變。

  閱讀史料是訓練「神入」的重要基礎,但是要學生完全自行閱讀資料,建立超越其時空經驗的歷史想像力,對長期生活於多媒體刺激下的青少年,實在是相當困難,於是我的教學內容嘗試從人物入手,直接取材史記、漫畫及資治通鑑,進行史料教學,透過人物的解析,將古人的音容笑貌重新呈現出來,隨著其人一生的經歷高低起伏,學生的感情被激發出來,而且藉著投影片所映出的史料,使
他們知道這不是僅僅聽一個故事,一場說書,這些人是真正曾經活在過去的時空,如今彷彿一觸可及的血肉人物,一份感情與同理之心因此產生。配合此次作業設計的單元教學,我挑選的是史記列傳四十九李將軍傳,一方面補充資料未及李廣,另方面在司馬遷的描繪以及傅樂成先生「西漢的幾個政治築團」的分析下,山西軍團的龍頭焉能漏失?當然最重要的是,史遷的這篇列傳,深深感動我的心,李廣難封的缺憾除了還諸天地,絕對值得與學生分享!這場教學就從「李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

  李廣乃山西良家子從軍擊胡,世世受射。為人長、猿臂善射、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陣,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大家可以想見在李廣的陣營中,最常聽見的一句話大概就是:來!比劃一下!難怪他酒醉時,以石當虎拉弓即射箭入石中,而聽到隨之習射之中貴人數十騎為匈奴三人射殺且盡,立刻判斷為匈奴射鵰者所為,不假思索即躍馬追擊,顯然有與之較勁之心,因為射鵰者類似今日之狙擊手。果不其然,李廣自射此三人殺其二人,生得一人,結果以數百騎身陷匈奴數千騎之圍,幸而李廣藝高人膽大,令隨從下馬休憩,佯為誘敵之兵,令匈奴觀察再三,猶豫不定,即所謂:「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從午後到黃昏再至夜半,胡兵終怪之,不敢擊,最後引兵而去,李廣立刻翻身上馬,隨從亦不敢稍怠,結果竟全身而退,而軍中其餘人根本不知他跑去哪?同學們想想,身為李廣部曲有何感受?(同學反應熱烈,或曰刺激,或呼可怕!但是均提及平素以射為戲,大家訓練有素,惟李廣為首瞻,應該是很有安全感的;可見李廣的形貌與個性已為學生掌握!)不過此種率性而行的個性能否委以重任呢?他的同僚就曾在皇帝前參他:「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相信皇帝心中是有斟酌考量的!而這位天才帶兵亦無章法,無部伍行陣,人人自便,不擊刀斗自銜,幕府省約文書簿事,然匈奴卻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因為李廣寓訓練於遊戲,對手下寬緩不刻,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看來吃得慢的士兵一定會挨同儕的揍,因為怕他們所愛的將軍會受餓!所以他的軍隊能戰,但是李廣始終無法領大軍,獨當一面與單于決戰,應該是這位不按牌理出牌的武癡,始終讓皇帝放心不下吧!不過在匈奴人的眼中,李廣卻是個寶,單于曾有令:「得李廣必生致之。」一次李廣被擒且負傷不輕,匈奴置廣於兩馬所載之擔架間,正高奏凱歌而
返之途中,好個李廣由擔架中翻騰,踢落胡人,奪其駿馬奔逃,且引弓射殺追擊之胡人,想想匈奴瞠目結舌中,該帶著何等仰慕的眼神看著這位英雄?(學生聞此不僅喊出:帥啊!顯然李將軍的英雄形像已為年輕的世界接受。)

  辭鋒一轉,進入李廣的絕命之戰,元狩四年,武帝決定發動直搗單于庭的漠北大會戰,重任仍然委以外戚軍團的衛青、霍去病,已入邁年的李廣焉能坐失一當單于的良機?於是一向不善官場、不擅言詞的老將,竟數度請求皇帝准許隨大將軍衛青出戰,而在皇帝難拒絕卻又告誡衛青留意,衛青亦因欲拔擢密友公孫敖,終於臨陣換將的情況下,李廣說了他一生最多也最動人的心靈告白:「今大將
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在大將軍不聽,令李廣:「急詣部,如書。」這位北方漢子發飆了,不向大將軍辭而起行,憤而引兵出東道!結果因迷路失期,其實早已失落其活著意義的李廣不按軍令上報經過,面對他所愛的部下,道出最後的心聲:「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一個一生投效軍旅,縱橫疆場,嘗以四千騎當左賢王四萬騎,身先士卒,射殺匈奴主將數人,戰至吏士皆無人色,而本身卻意氣自如的一代名將,終引刀自剄,其軍士大夫一軍皆哭,此時,外戚軍團中正歡聲震天同慶大破單于之功!(走講至此,室內一片靜寂,許多同學眼中泛著淚光,接著嘆息咒罵聲此起彼落:「漢家皇帝,可及不上單于的胸襟與見識!」我知道他們對李廣油然而發深厚的感情,果然在作業中,著筆最多的即是李將軍!)

  當然在此一教學中,個人所採多同於司馬遷之角度,卻也同時向學生說明王船山的看法,讀通鑑論卷三漢武帝中,王氏以司馬遷之史乃謗史,以其挾私以成史,以名譽動人而取將帥,而萬人之揚詡,不能救一朝之喪敗!顯然提出相當不同的李廣評價,不過即使我於前一學期即已提供武帝多角度資料,學生亦知其非常英明,即使偏私,霍去病、衛青仍是人才,但是正如史遷真摰之情已全著墨於
李將軍身上,同學自然移情於此位人格特質鮮明的英雄人物!理解歷史只要在不歪曲史料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立場應是「神入」過程中可以被接受的!對張教授的這份作業,學生的興趣顯然高過過去我所設計的,終於又顯露一線生機,因為除了極少數故意草率成章者,大多數均盡力在揣摩,即使仍有部分內容嫌空泛者,亦為個人素養及性向所致,這些學生的作文亦多呈現相同的困境!但是重新被開啟一片視野,發現歷史也可以這麼學,學生普遍都興奮異常!至於我個人則經由此次經驗,發現經由教師講授的史料教學,是能提供學生如何「神入」的示範!過去史料教學最大的爭議,即是徵引冗長而文言的史料,學生是否有興趣及有能力去吸收?其實史料運用得當與否主要存乎教師一心!正史列傳及資治通鑑充滿了豐富生動又饒有趣味的深刻史料,教師講授時原文、解釋並行,一方面可增添些許幽默,另方面許多擲地有聲的原文,若適時使用,真是張力無窮,例如毛遂自薦中,十九門客面折楚王無力,祭出最後法寶毛遂時所言:「先生上!」以及楚漢相爭之際,被擁立的牧羊兒楚懷王,在面對項羽質問是否仍然堅持先入關者為王的誓約時!「如約!」二字使這位短命的君王彰顯了何等的王者之風而永留青史!這些都是令學生印象深刻的史事,所以歷史教學放棄此一寶貴的資源,卻為野史小說戲劇氾濫採用,任意竄改,不註出處,竟成為大眾史學的重要來源,證諸於要學生演出歷史劇時,古今不分,搞笑第一,可知單一的課本及不斷的考試,不會使學生留下多少記憶,反之生動的史料教學輔以深刻有趣的作業,是能讓學生產生清晰的歷史圖像,其間的關鍵就是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教學過程!

  經過八十六學年度的試行,使我於八十七學年度擴大使用史料教學,一張張經過挑選的原文資料藉著投影片呈現在學生面前,透過解釋、發問與討論,師生的互動增加,學生由武帝對董仲舒的發問中,理解到武帝對時代的開創性與企圖心,而尊儒蘊含了相當複雜的時代背景。從荀彧分析袁紹、曹操的十勝十敗,得知官渡之戰勝負的關鍵,而在三國志孫權傳中看到這位在其兄長遺榻前臨危受命的惶惑少年,如何在數年間成為曹操口中「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心路歷程,因知三分天下是有必要的歷史條件存在。一幅幅的歷史圖像藉著史料中的人物成型於學生心中,學生的接受程度是相當高的!不僅主動翻閱正史與通鑑的人數增加,課後留下與我討論的人數次數也明顯上升。學不厭、教不倦的背後,需要從教學、作業、評量不斷的精心設計與改進,這次的作業設計實驗,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法,對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助益甚大!也使個人在往後的教學,有更清晰的目標,誠如張元教授最喜歡勉勵高中歷史教師的一句話:「多讀一點書,少考一點試!」誠哉斯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