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读报给我带来历史教学材料

时间:2009-10-18 17:52:56  来源:历史课程…
 

读报给我带来历史教学的材料

清茶一杯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0467/archives/2008/910459.shtml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向“距离”挑战》,其中有一块重点内容叫“改变世界的网络”,教材中仅是强调这样三点:一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程;二是什么叫互联网技术;三是网络的作用。这些内容讲完后,还有一个思考题:互联网的出现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都汇聚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从而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你同意这种把互联网比喻为全人类大脑的说法吗?

本来按原先我的教学设计,这个思考题是要进行讨论的,估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说不能,但究竟为什么不能可能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完整,我原先的设计是从道德、情感、价值观方面去引导。譬如,计算机仅是一架机器,它是冰冷的,而“人脑”有情感、能有自己的道德与价值观判断,按理说这样的设计也足够了。但相对而言,总觉得缺少材料。

真在思考中,中午读了《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网络德育是一个伪命题”》的专家访谈,一下了找到了新材料,我何不用这个访谈中的“网络教育”来说明互联网不能代替“人脑”?思路一转变,顿感天地一片宽广,读书有益啊!

这篇《伪命题》的访谈,那专家所说的“网络教育”或“网络德育”的作用有限我十分认同。教育如果仅仅理解成“知识的传递”,那互联网的知识聚量何至万千,教育只要一跟网线一架计算机就行了,何必要有学校?何必要有专职教师?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美好理想而已,教育并不如此简单,教育还有情感的交流,价值的引导,激情的迸发,而且那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正如访谈中中专家所说的,教育没有了受教育者,这样的教育还算教育吗?

读这篇访谈的时候,我也不由得想起了二年前全国搞得如火如荼的“先进性教育”,当时,我也为我们学校搞这项活动写了不知多少的讲话、材料,有一个月甚至写了差不多十个材料,平均每三天一个,搞得我头昏脑胀,而且那时看电视,“焦点访谈”上在介绍用网络技术搞先进性教育,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当时也没觉得什么,还以为他们这样做可真是创新之举,连忙在自己学校里也搞,还用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一些教师党员发送先进性教育的内容,搞得也是轰轰烈烈,一些做法在当地报纸上报道,得到领导的好评。现在读了这个访谈,原来如此,这样的网络德育或教育有什么呢?除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向领导显示了一些“形式”的东西和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空间外,又留下了点什么呢?

读这个访谈,我还学到了许多新的词汇,如“身体的退隐”。网络的虚拟,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有一种神秘,也产生一种好奇,对青少年而言,往往会痴迷其中,成年人可能较理智、冷静,他须有足够的理性。我在课堂上用了这个词用来说明学校教育中师生间的互动,而网络教育是不能有这样的作用的,也引用了那专家所说的“人类认识自然首先是认识自身”这个观点,并用“山顶、山腰、山脚”,“湖心、泉眼”等词汇来说明,学生都表示可以理解也表示认同。

当然,这位专家也许太过于强调“身体教育”的作用了,以至于有些方面似乎忽略了。如,汉字中还有一个词“神交”,那可也没有身体方面的接触,但“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古语,无不说明有些教育也并不一定要身体的接触或接近就能成功。读一本好书,虽不能见到作者面,但通过思想的交流,与书的对话,在书中却已似乎见到了作者本人,在精神上已经是老朋友了。所以,“身体的退隐”在某种时候似乎也很能进行教育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