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展现远古文明进程  追忆
最新热门    
 
逝水年华:再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时间:2009-10-18 17:53:28  来源:逝水年华
 

              再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作者:逝水年华  来源:http://blog.cersp.com/userlog12/118555/archives/2007/586675.shtml

 

    本来最近很忙,可是看到各位朋友研讨得很激烈,甚至连象涩苹果这样的非教育界的朋友都参与进来了,还是迫不及待的就这一问题再与各位老师探讨探讨!

    什么是有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从哪里体现?我想这两个问题是非解决不可!

    所谓有效就是说要有效果、有效率。那么我们历史教学就是要追求效果、效率。但是效果就是要高考的分数吗?而且有很多人,总是喜欢把推进新课程与应试对立起来!那么我请问几句:在课堂上,没有吸引学生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吗?只顾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能力与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吗?课后只知道死压学生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吗?一考试学生成绩就很好就是有效的教学吗?

    我想有效教学决不是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教学。而应该是长远与眼前的结合!下面我就本人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恳请不吝指正!

 

一、  注重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老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养、自身的学识和特长。其次,在课堂导入方面,比如我在教学《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在普通班级授课时,利用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设计了如下的导语:1865年4月14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美国华盛顿的晚上却突然起了雾,变得阴冷阴冷。当晚10点10分,福特剧院正在上映一部英国老戏,所有的观众全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这时,总统包厢的门被悄悄地推开了,一个黑影闪了进来,眼里闪着仇恨的火花,冰冷的手枪对准了目标。一声罪恶的枪响,一个伟岸的身躯缓缓地倒了下去。今天,我们将怀着对林肯无比的崇敬来重温美国内战这段雄浑的历史。而在实验班教学时抓住学生语文水平较好这一特点,利用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来进行导入。

 

二、  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开展探究性学习。

    要相信学生,不要事事包办。根据问题的层次性特征,探究式学习一般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结构。第二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等。第三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巩固和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比如我在教学《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一课时就利用材料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恩格斯

回答:

①材料中的变革指的是什么?

 

 

②恩格斯对英国进行的“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持何观点?为什么持有这种观点?

 

 

③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请举出三例在本届博览会上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礼物”(机器产品)。你同意“环境污染也是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重要礼物”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学习。

    学生要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获得快乐,必须让其参与到学习过程来,亲身体验历史。进行体验性学习,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记者采访、观看视频、小品表演、参与辩论等等

 

    四、  富有激情的讲解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保证。

    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老师的情绪感染着我们的同学。“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

    可以说,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以上几点,再加上我十分注意研究中考题型。所以我的课堂充满了笑声,也充满了探究的精神。我可以说我对学生的发展是负责的,所以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从来没有差过。这难道不是长远与眼前的结合吗?

匆忙成文,请多多批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