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工作吧 >> 工作总结 >> 正文
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祖国,我为你自豪》演
在开学典礼暨庆祝教师节
庆祝祖国60周年建国周年
庆祝建党88周年总结表彰
关于开展“我和我的祖国
校长2009年“七一”庆祝
在庆祝“七一”建党节座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8周年
最新热门    
 
庆祝祖国60华诞建国周年感想:变迁的足迹

时间:2009-7-2 18:35:03  来源:不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健身强体、一试身手要穿运动鞋,上班公务要穿名贵的皮鞋,休闲度假要穿休闲鞋,派对约会要穿情侣鞋,爱美、懂美女士“衣不厌新、鞋不厌贵”,自然要穿时尚新潮的各类马靴和以至于有点另类的尖头鞋、松糕鞋等鞋子。物质的富有、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拥有它们是自然而然、随心所欲的事。就是孩子,也会拥有众多品牌、功能和价格不一的鞋子。可是当年,对乡亲们来说,能拥有一双结实、舒适和美观的鞋子,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举手投足”、“脚下无鞋穷半截”,两句家乡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俗话,道出了多少辛酸,多少苦涩,多少无奈,还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60年前,位于皖西北的家乡,是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地方,有“水旱汤(汤恩伯部驻扎)蝗,苦甲四方”之说。兵连祸结、灾害频繁,乡亲们能穿上布鞋、棉鞋的是少之又少,最多、最常见的是草鞋,赤脚下田、务工务农的比比皆是。大家忍饥挨饿、苦不堪言,盼望着有着一日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雄鸡一唱天下白”,建国后,家乡彻底结束了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生活,穿上了布鞋的乡亲们,可高兴了。但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加上“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分配模式,贫穷、落后是乡亲们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长期以来,大家穿得最多的是布鞋,帆布面、橡胶底的胶鞋开始出现,村里参军入伍退役返回的人才有的解放鞋,既时髦,又结实耐用,成了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至于皮鞋大家只是在电影中见过,就是公社书记和县里的领导到村里来,穿得最多也是布鞋,只不过比村民布料是质量好、较厚的灯芯绒,比较干净、没有补丁罢了。那时候,村里小伙子相亲,为了体面,往往到退伍军人家里借用胶鞋充当一下门面,甚至闹出了三个小伙子同借一双胶鞋的笑话。因为购买布料需要布票,孩子多、负担重的家庭还要不辞辛苦地用上辈人传下的手艺做成家织布。“来之不易,自然珍惜”,它们往往要经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后,又被细心地裁成布条,纳成鞋底。不经意一觉醒来,夜已经很深了,睡眼朦胧的我只见妈妈和村里大婶们还围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长长的线儿跟着针儿跳跃,暖流跟着针眼流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我在耳闻目睹、感同身受到诗魅力与韵味地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的辛酸。妈妈一边纳鞋底,一边喃喃地对我说:“孩子,以后走路要小心,不要再踢石子、踩泥水了,你看,做一双鞋子多不容易啊!”到了下雨天,我和大多数小伙伴没有雨靴,只好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