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广州海珠区邓世昌纪念馆…
徐世昌与五四运动:若不…
最新热门    
 
韩世昌与北方昆曲

时间:2011-03-25 13:56:30  来源:不详

    有些史学家认为,“北方昆曲”即“高阳昆曲”的别称。近百年来,昆曲在冀中平原十分流行,冀中农村中昆曲名演员也是人才辈出,北方昆曲的代表性人物如韩世昌、马祥麟、侯玉山等众多大家,他们都出身于京南高阳县的河西村,这确实是不容置疑。 


    河西村有一个姓侯的财主,有一份昆弋戏箱,组建的戏班名昆弋庆长班。光绪二十年左右,箱主侯二炮曾邀请北方昆曲的名净化起凤挑班。班中的演员多是来自外县。直到1902年,本村的侯瑞春加入庆长班,他一直传艺和照顾韩世昌,人称“韩管家”。随后有侯汝林(武生)、侯益隆(净)、韩子云(花旦)、韩子峰(丑)、侯玉山(净)、马凤彩(刀马旦)、魏庆林(老生)、侯海云(花旦)、韩世昌(旦)、侯炳武(武生)等,他们这些河西村的子弟们先后进入昆弋班,拜师习艺,中晚期为北方昆弋培养了一批名师大家。庆长班不仅是“昆曲大王”韩世昌初入戏班学戏的地方,更为他将来成为北方昆弋晚期著名的代表性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清光绪到宣统年间,直至民国初年,昆曲在河北的安新县、晋县、祁州和保定一带都十分流行。在广袤的冀中平原,昆弋戏班及民间的昆腔弋腔子弟会非常多,他们经常演出于京东和京南的村镇,在农民群众中颇有影响。当时巡回各县演戏,一般都以四天为一个“台口”(即当时的舞台),四天里演出四个“帽儿戏”:《天官赐福》、《文昌点魁》、《八仙庆寿》、《六国封相》,全是含有喜庆吉利味的群戏,占用的人较多,藉此亮亮行头,亮亮角色,幔帐也是一天一换。“帽儿戏”演完之后,“正戏”才开始登台。演出的剧目精彩纷呈,如全本《白蛇传》、《玉簪记》、《玉杯记》等等,像这样的全本大戏,当时在农村很受观众欢迎。农民不但爱看昆曲,还在农闲和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遇到接亲送友、过寿日、办满月、娶媳聘女、买房置地、求神还愿等,动不动就唱几台戏。有时请来专业班社,更多地是请票会或子弟会。 


    北方昆弋发展的兴盛时期,也是荣庆社初创时期。1911年,京南昆弋艺人侯成章、侯喜瑞、侯益才等人合股集资购置戏箱,成立股份制戏班荣庆社。成立之初,荣庆社主要在河北保定一带演唱。1917年,河北各地屡患水灾,荣庆社无法继续维持生活,因此决定北上。荣庆社到北京演出,效果极佳,这是北昆极活跃的时期。主要演员韩世昌当时在北京与梅兰芳同为最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 


    荣庆社进京演出后,行程并未停留在北京一处,还曾赴天津、上海等地演出,更扩大了北方昆曲在全国的影响。尤其是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件震惊剧坛,也让韩世昌名噪一时的事情。1928年,韩世昌带领荣庆社走出国门,偕侯永奎、马祥麟等20余人同赴日本,在大阪、东京、京都等城市演出,精彩绝伦的表演受到了日本观众的欢迎和赞许。 

    从1918年到1936年间,正是荣庆班社最为辉煌和鼎盛的时期。此后,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人事的因素,班社逐渐走向衰落,终因各种原因而走向了分箱,即分为两个班社:由侯永奎、陶显庭、郝振基等人组成的班社,继续以荣庆社为班名;另外,由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等人组成祥庆社。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