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胡印斌:清华修复文科找回来的不止另一半

时间:2011-04-27 12:36:44  来源:不详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意识的复苏,使得人文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公众越来越感觉到,人文传统绝非可有可无的摆设、修饰,更不是一个个可以随意拿走、随意拼接的学科学院。人文传统应该是一所大学的底色,它涂抹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人文传统还应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它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注: 语出: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五讲:“自己一方面要做驾驶的汽车夫,又一方面要做修理的机器匠,那是很麻烦的,是很难得方方面面都做好的。]。缺乏人文底色、人文气质的大学,注定不可持续。

 

  也因此,国内很多大学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人文复兴的努力。人文学科的恢复,文史社科名师的延聘,乃至国学院的相继成立,人文社科领域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似乎真的预示着中国大学人文传统的成功修复。然而,对此不应过度乐观。一者,仅仅辟出若干国学院,请来若干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并不意味着人文传统的必然修复;再者,即便修复了文科,也并不等于找回了“另一半”。

 

  断裂既已久远,修复何其艰难。人文传统作为传统,本来就是一种经验积累、漫长濡染的过程。有关人士的急切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愿望不能代替现实,更不能在虚幻的梦境中涂改现实。清华文科的消失,只是整个国家某个特殊时段忽略人文传统的体现,其修复,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所谓“香火传承”,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水滴石穿的过程,这是一个慢功夫、笨功夫而非急就章。

 

  在现代[注: 时间名词欧美所指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936年(1936 AD) - 公元后1968年(1968 AD)[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现今这个时代;我国历史分期上特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今这个时期;有时也指]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固然可以分设为若干学科和学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文教育就是大学教育的“另一半”。一般而言,人文教育从来都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底色”、“气质”云云,正是就其基础意义而言。从梁启超[注: 梁启超(1873.2.23—1929.1.1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当年为清华所定校训“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